跨越森林 连结未来 携手守护婆罗洲人猿
- 登载于 砂拉越
清晨的薄雾笼罩在沙巴布吉比顿(Bukit Piton)的森林里,世界自然基金会马来西亚分会(WWF-Malaysia)巡护员威廉·约瑟夫(William Joseph)悄然穿行,目光始终注视着树冠,寻找人猿巢穴——这是经历多年退化后逐渐恢复生机的森林里最脆弱的生命迹象。数百公里外的砂拉越乌鲁圣艾门央(Ulu Sungai Menyang),村长兼本地现场助理古比·巴索(Gupie Pasok)也在林间行走,凭借祖传知识与GPS寻找人猿的踪迹。
虽然方法不同,但威廉与古比肩负着同一个使命:守护婆罗洲人猿,重连支撑它们生存的森林。
濒危物种 面临威胁

婆罗洲人猿是人类最亲近的灵长类之一,却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威胁。栖息地丧失、破碎化与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使它们被迫困于零散森林之中。
人猿独居且活动范围广,需要大片连通的栖息地才能繁衍生息。但在马来西亚婆罗洲,森林连通性正日渐受损。
这正是保育人士不仅要保护人猿本身,更要跨越景观、跨越州界、跨越社群去“重连森林”的原因。
婆罗洲人猿共有三个亚种:
东北婆罗洲红人猿(Pongo pygmaeus morio)分布于沙巴与印尼东加里曼丹;
Pongo pygmaeus pygmaeus分布于砂拉越及印尼西加里曼丹北部;
Pongo pygmaeus wurmbii分布于印尼西加里曼丹南部及中加里曼丹。
它们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据2016年《红毛猩猩种群与栖息地生存力评估最终报告》,婆罗洲仅余约71,000只人猿,其中沙巴约11,000只,砂拉越仅约2,000只。
布吉比顿的故事:森林重生 希望再现

沙巴布吉比顿是成功森林修复的象征。这里曾因过度采伐而严重退化,如今经过多年持续保育,森林树冠重新繁盛,约有400只人猿回到复苏的林间筑巢。虽然修复工作已告一段落,WWF-Malaysia仍持续监测人猿,确保森林继续成为它们的避风港。
“布吉比顿就是修复有效的活生生证明。现在,我们的工作是守护——确保人猿留下来,让森林继续支撑它们。”威廉·约瑟夫说。
通过空中与地面样线调查人猿巢穴,有助掌握其活动与种群趋势,为确定最需连通的区域提供关键数据。
乌鲁圣艾门央的故事 赋权本地守护者
在砂拉越,保育工作必须深植于伙伴关系与合作。WWF-Malaysia与砂拉越森林公司(SFC)、乌鲁艾保护区(UAC)及当地原住民社区携手,在乌鲁圣艾门央共同推进保育。
本次故事聚焦本地守护者的重要角色。作为南加德洛乌鲁长屋(Nanga Delok Ulu longhouse)的村长,古比·巴索不仅是领导者,还是受训的现场助理,将传统知识与现代保育工具相结合。
这是首次有女性如古比加入实地团队,标志着包容性与性别平等的新里程碑。
“这不仅仅是收集数据,而是守护我们的家园与传承。”古比说。
现场助理接受培训以识别人猿巢穴、使用GPS及追踪野生动物迹象。她们收集的数据可用于估算种群、识别关键栖息地、指导可持续土地利用决策,更重要的是,赋权原住民社区对森林与野生动物的自主守护。

跨越分界 联手守护
无论地理与方法如何不同,WWF-Malaysia在沙巴与砂拉越的团队都面临同一挑战——栖息地破碎化。人猿不识政治边界,保育策略也不应有界限。
因此,WWF-Malaysia正希望与沙巴、砂拉越及加里曼丹的伙伴共同制定跨境方案:建设森林廊道、共享数据、探索联合监测,重连分隔的种群,确保人猿能自由迁徙。
保育属于每个人
这项工作的核心是人科学家、社区领袖、本地现场助理与土地守护者。威廉与古比来自不同背景,却因共同目标而相会。他们共同象征着马来西亚婆罗洲人猿保育的未来:跨越森林、赋权社区、保护这一依赖两者的物种。
“拯救这一标志性物种不能靠零散努力,而需连结森林、连结人群、连结各项计划的共同目标。”WWF-Malaysia保育高级总监陈汉利博士(Dr Henry Chan)说。
“婆罗洲的森林广阔,我们的守护能力也同样强大。每找到一个人猿巢穴、每修复一条廊道、每赋权一个社区,我们就离人猿与森林共荣的未来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