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Print this page

蒙古一亿年恐龙完整化石 保存头颅与手部

在蒙古戈壁沙漠中发现名为札瓦赛帕勒仁波切的厚头龙化石。 在蒙古戈壁沙漠中发现名为札瓦赛帕勒仁波切的厚头龙化石。

(综合18日电)蒙古戈壁沙漠出土的厚头龙化石,是迄今最完整且年代最久远的圆顶头恐龙标本,科学家命名为札瓦赛帕勒仁波切,研究显示它生活在1亿1500万至1亿800万年前,头骨、手部及胃内石头完整保存,体型虽小却颅顶已大致成形,为厚头龙早期演化提供珍贵线索。

根据美媒《纽约时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古生物学家Chinzorig Tsogtbaatar博士发现仁波切时,仅是从帐篷走出,便看到山坡上突出的一个小圆物,经仔细检视后确认是厚头龙的圆顶头骨。厚头龙以可能喜欢头对撞而闻名,而这件标本也被认为是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完整的厚头龙化石,17日在《自然》期刊上发表。

科学家将它命名为札瓦赛帕勒仁波切,其中zava在藏语中意为根源,象徵它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厚头龙;cephal为拉丁语头部;rinpoche在藏语意为珍宝,因化石头骨在悬崖边上发现,有如一颗向外突出的宝石。北卡罗来纳自然科学博物馆古生物学主管Lindsay Zanno表示,这件标本的发现对研究圆顶头恐龙的演化历史意义重大。

成年厚头龙体长可达4.3至4.6公尺、体重介于363到410公斤,身高约2.1公尺;相比之下,仁波切体长不到1公尺,体重仅约9公斤,死亡时年龄约2岁,属于尚未发育完全的青少年,但颅顶已大致成形。与白垩纪晚期厚头龙颅顶由2块头骨组成不同,仁波切的颅顶仅由1块头骨构成,是历来出土厚头龙中新发现的物种。

仁波切的头骨、手臂及手部保存完整,且胃内含多颗胃石,帮助消化食物。研究显示,这只幼年恐龙虽体型小,但头盔已相当发达,说明圆顶头骨在厚头龙生物学中极为重要,并在早期演化中就已出现,之后一直保留至后代。

“对我们研究圆顶头恐龙的人来说,仁波切是期待已久的标本”,多伦多大学古生物学家David Evans表示,“这件化石揭示了厚头龙早期演化的关键线索,并让科学家能更深入了解这个鲜为人知的恐龙族群。”

仁波切手部非常小,与霸王龙类似,保存细节惊人。Zanno博士花费数十小时逐骨重建手部,她表示,手骨初看甚至可能误以为是胃内内容物。此外,胃石是现代鳄鱼、鸡以及部分恐龙如剑龙已知会使用的消化辅助物,这也是首次在厚头龙胃中发现。

化石在北卡州立大学完成多年的精细修复后已归还蒙古,但研究团队拥有足够扫描资料与样本,未来仍可进行更多研究。Evans博士指出,考虑到厚头龙完整头骨与骨架的稀有性,仁波切将在未来数年持续提供珍贵科学资料。

Copyright.1997-2025 International Times Sdn Bhd. Kuching,Sarawak,Malaysia. Tel:(60-82)48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