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法加3学者共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 登载于 国际
(综合14日电)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压轴登场,得主于大马时间13日傍晚揭晓,由美国学者乔尔.莫基尔、法国学者菲利普.阿吉翁与加拿大学者彼得.豪威特共同获奖,以表彰他们在解释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上的卓越贡献,透过理论与实证研究,揭示技术进步与创新如何成为持续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说明,乔尔.莫基尔将获得半数奖金,他指出经济持续增长需要不断流动的有用知识,包括命题知识(对自然规律的系统描述,说明事物运作原因)与规范知识(实用指导、图纸或配方,说明如何操作)。他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发现若创新要自我生成,不仅要知道技术能运作,还需科学解释支持;工业革命前的缺乏此类解释,阻碍新发现的累积与应用。他同时强调社会对新知识的开放性及接受变革的重要性。
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豪威特则共享另一半奖金,他们研究持续增长的机制,在1992年的研究中建立创造性破坏数学模型,说明当新产品进入市场取代旧产品时,旧企业会失去竞争优势。创新既带来创造性,也具有破坏性,推动资源重新配置。模型指出,研发投入(R&D)与经济增长受多种因素影响,市场环境与时期不同,研发需求也会有所变化。
乔尔.莫基尔出生于荷兰莱顿,现任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菲利普.阿吉翁出生于法国巴黎,任教于法国高等学院、巴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彼得.豪威特出生于加拿大,现任美国布朗大学教授。
瑞典皇家科学院经济学奖评审主席指出,3位得主的研究显示,经济增长绝非理所当然,必须维护创造性破坏的机制,才能避免经济重回停滞。这些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不仅揭示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也为理解全球繁荣提供理论基础。
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则颁给美国学者达龙.艾塞默鲁、西蒙.强生及英国学者詹姆士.罗宾森,3人因深入研究“为何有些国家富裕、有些国家贫穷”的根本问题共同获奖,其研究成果证实,开放自由的社会更容易走向繁荣。
自1968年设立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已颁发56次,共有96名学者获此殊荣,但截至去年仅有3名女性学者获奖。
尽管诺贝尔纯粹主义者强调,经济学奖在技术上并非传统的诺贝尔奖项,经济学奖仍将和与其他奖项一起,于12月10日瑞典化学家阿佛烈.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进行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