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说 | 冬奥选手依旧难逃“网络暴力”,“唯金牌论”现象猖獗?
- 登载于 国际

(杨倩、王璐瑶、谷爱凌、朱易)
去年2021年东京奥运会圆满落幕,今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即将拉下帷幕,比赛持续至今运动员们都在为各自的国家努力拼搏,争取佳绩为国争光。如今势头正猛的选手非来自中国的18岁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莫属,甚至在网络上掀起一股“谷爱凌热潮”,其社交平台账号更是在其摘金后迅速破百万追踪量、话题阅读量破亿。

(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
反观同样是18年从美国归来加入中国队的花样滑冰运动员朱易却因在赛场上屡次失误而在网上引起热议,两者形成了鲜明的胜败差距。朱易此次遭受铺天盖地的谩骂实际上离不开赛前对其的“捧杀”,就以去年奥运会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女子射击运动员王璐瑶一般,由于场上失利后发布的一张自拍而被大批网友怒批“不检点”、“想当网红”。
奥运会的杨倩和王璐瑶;冬奥会的谷爱凌与朱易。一边是掌声、鲜花,大家用着所有能想到的溢美之词全都用来形容她们。一边是嘲讽、吐槽,各种不堪入目的谩骂铺天盖地地冲向她们。

(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运动员朱易)
实际上这种“捧一踩一”在各个领域都屡见不鲜,“唯金牌论”的畸形道德观念猖獗,最终结果成了定义一个人成功与否、努力与否的标杆。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题口号为“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运动健将们全力以赴,力争第一虽为关键,但并不能因此合理化这一系列扭曲体育道德以及将体育运动员明星化的现象。
在如今新媒体环境下,针对公众人物的网络暴力逐渐形成风气,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分析,实际上对运动健将进行施暴不仅仅违背社会伦理的行为规范,更让“道德”的本质发生转变,形成极为恶劣的社会风气,导致社会人文关怀美德的严重缺失。
正如学者汉娜·阿伦特所说,言语暴力是一种的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平庸之恶”。 个体默认了某种不道德存在的合理性,不假思索成为其体制下的一分子。金牌不是衡量运动员表现突出与否的标准,当他们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在运动场上为国争光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去与他们同行,胜利时送上掌声、衷心祝贺,失败时送上安慰,满心鼓励。
运动健将们能代表国家出战,本身便是一项极大的荣誉。我们都应该守护奥运精神,向网络暴力说“不”!
(文: 实习生刘怀霜)
图源:网络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