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恶的剧里
- 登载于 时评/专栏
文 / 郭朝河
杀人犯是否应该处死?处死后是否就能完全解决社会问题?处死的判决是否就能阻嚇更多犯罪行为?
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看完《我们与恶的距离》后,或许都会有不同想法。
这部由台湾公视与HBO合作的短篇连续剧,创作灵感源自於前几年台北捷运发生的「郑捷无差別杀人事件」,並在其中渗入台湾这几年较受关注的社会议题。
这部电视剧会受到广大迴响,並非是一味地传授善恶的界限,反而是把社会案件当作引线,並爆发出所有牵涉人事物的详细脉络,从中让人多面向去探討,何谓真正的「真相」。
这里头不仅探討加害者的犯罪动机,也呈现被害者家属的心理状態。尤其里头杀人犯的家属被冠上帮凶標籤,不仅遭社会大眾排挤,丟失工作,最终甚至还必须要改名换姓才能生存下去。
「难道一个人犯罪,全家人都要受害吗?」里头对生命无助的哭喊对白,成了我心中近期一直迴盪不安的讯息。
另外,现代媒体对即时新闻处理的態度与手段,精神病人的定义与权限在哪,家庭与工作的职责与时间分配,网络的私刑正义等,都透过每个角色的穿梭际
遇,不时丟出一些令人无法迴避的讯息。
尊重公眾人物隱私
每个人所追求的善,是真善,还是偽善?每个人在厌弃的恶,是真恶,还是遭扭曲的恶?
我没有真正答案。但看到近期社会发生的许多新闻,对比电视剧情里暗藏的警世,突然感觉到心有慼慼焉,一种莫名遭到大时代诅咒的宿命感。
以最近娱乐圈热爆的「安心偷情」事件举例好了。这件事並非可怕的杀人事件,也並非涉及群体重大利益的新闻,却盘踞了媒体新闻头条好几天,成了每个人都迴避不了的资讯焦点。
坦白说,儘管事件主角是大家熟悉的演艺人员,工作性质也让他们成了公眾人物,但这並不代表他们的私生活也要赤裸裸摊开给大眾知道。
很多人都误以为,既然这些人选择了演艺圈——一个透过公眾知名度来赚取厚利的行业,私生活当然也要相对地牺牲,这才符合「高回酬,高风险」的投资理论。
不过对我而言,他们的工作性质造就他们成为公眾人物,但並不代表他们私底下也需要娱乐大眾。当然,这个时代的明星与以往不同,大都改变態度,选择了社交媒体来间接贩卖自己的私生活模样。
但那是自觉性的行为,与被外界硬生生扒开私生活的態度不同。这就好像是情投意合的亲密关係及强暴性侵的差別,表面上看似同一种行为,一旦出发点与形式不同,就会造成了不同的结局。
这个时代最残暴的是,科技先进得让每个人都没有了隱私,间接也造成了大家不尊重隱私,因此也粗暴地认为,不尊重其他人的隱私很合理。因此,所有事情只要上传到社交媒体,公审也成了合理的手段。
谁是圣人?
每个人都懂得用最高姿態的道德標准去评断他人,集中火力攻击目標人物时,却没想到某些无心的举动,可能间接伤害了无辜的相关家属或朋友。
谁不会犯错?谁是圣人?说穿了,每个人在批评他人的错误时,其实心態上是在掩盖自己另一样缺点。
越懂得大力抨击他人错误的人,身上隱藏的恶其实更多。我们都在恶的剧本里,要如何走出善口,书写成为更好的人与社会,仍来自你自己能有多宽阔与耐心的自觉。
转载 / 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