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校训“公仁诚毅”立碑感言
- 登载于 时评/专栏
文:沈保耀
校训是学校学校的精神号声,每间学校都有不同的校训作为办学的目标,作为学生的追求,中国的北大、清华,也都有它们特出的校训。
一中的校训是“公仁诚毅”,依我的理解:“公是大公无私,仁是仁人爱物,诚是诚信不欺,毅是坚忍不拔”,这都是中华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
独中是中华文化的守护神,它是发扬和维护中华文化的堡垒。我们的民族,能延续五千年而不消失,也就是这优秀文化的熏沐和感化所使然。
一中一向被推崇为古晋华人的最高学府,六十年来,经受无数的风雨摧打,能够屹立不倒。而且越办越好,就是有一个热心维护民族教育的校董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呵护和扶持。
即如这个校训碑的建立,也是一批热心华教人士,闻风而来,自发相挺,出钱出力而促成的。在这里,我要特别提起杨轩进、吴豪生、福首企业许老板、黄绍腾诸位先生和一中叶宗元校长、李海丰老师的共襄义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感恩戴德,铭功彰劳,也是重要的一环。校友碑对面那个古色古香的“添枝亭”是中中校董会执行顾问黄张金发先生为纪念他的夫人陈添枝女士而建的。旁边那一株枝叶扶疏的树龄已有20年的英雄树(盐木树)是许兴梅老校长手植的,这自然的组合,恰好成为一中的三个纪念性景物,为一中平添许多文化景观。
我一生从事教育,其中(在二中5年,在三小18年),“饮水思源”是中华文化的美德,我受的是师范教育,所以我一生要为华教服务。
我1957年到中中任教,那是中中的全盛时代,记得今日中中的校训和校歌都是当时制定的,校歌的词,是英文老师吴桦先生撰写的,曲是音乐老师蔡洪钟先生谱上的,这二位老师在60年前的中中留下史迹,而我在60年后的今天有幸为一中留下墨迹,我觉得非常的荣幸!
最后,我要说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它崇尚融合化摒弃排他化。中中的校歌有:“我们是砂拉越的儿女,砂拉越是我们的母亲”,所以我们要把砂拉越当作我们的国家,对各民族要互相尊重,和平相处,共建繁荣富裕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