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才是教育的目的
- 登载于 时评/专栏
文 / 曾丽萍
希盟政府上台后,教育部屡屡颁布新政策,看起来有意进行教育改革,但老实说,除了不时引起争议,目前还看不出背后的教育理念为何。比如说,今年实施的小学一至三年级取消考试改以课堂评估,看起来是个好政策,但有确实对填鸭式教育、分数主义和升学主义做整体反思纠正和改革吗?目前没有看到整体配套,不确定教育部到底想怎样。
过去几年,从中小学到大专院校,教育部热衷提出教改方案,不过改来改去似乎只是徒增教育工作者的行政负担,更重要的教育精神和理念落失在茫茫的文件大海中。以大专院校来说好了,大学院校的课程都必须依据学术资格鉴定机构(MQA)的一套规定──Code of Practice for Programme Accreditation (COPPA)。前两年,MQA推出新版本的COPPA 2,指示大专院校修改原有的课程相关资料。许多大专学院怨声载道,这么一改不见得在体制和思维上有进步的改革,倒是增加了大量文书工作,剥夺了教育工作者的时间心力,而这些时间心力本应放在更重要的教育主体──学生身上。
在大专院校从事教育工作近十年,每每在疲于应付国家学术监定机构的文件要求时,我都会自问:到底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私立大专院校服务者更有感,因为他们甚至还要担负招生人数的压力。
现行功利主义教育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大专教育界或许不愿意承认,现有教育体制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职场大军,但事实上确实如此。教育市场上充斥照本宣科的课程,强调「有用」和「务实」的课程设计、一纸文凭的「钱」景。如有机会到城中盛大的教育展走一回,就会对上述现象有所体会。
当教育本身是一种功利主义,就不能怪家长和年轻人在询问课程时,特别关心未来工作出路和薪资问题。当教育趋向功利主义,国民的公民素养低落是必然的,十八岁年轻人的政治知识零分也是必然,希盟政府和国阵政府的高度同质又有什么好惊讶?嘲笑年轻人不懂政治,其实成人除了记得首相和几个部长的名字,对政治体制甚至政治哲学又了解多少?
教育少了看似不价钱的人文素养,看似理想主义的启蒙精神,功利教育让物质充裕,社会文明和人类精神文明却停滞不前,甚至不断倒退,为专制独裁政权铺平了道路。
「不受教育」的人生
美国年轻学者泰拉·维斯托(Tara Westover,上图左)在2018年出版了一本引起广泛讨论的个人回忆录《Educated》,中文版有个畅销书式的翻书《垃圾场长大的自学人生:从社会边缘到剑桥博士的震撼教育》。
泰拉成长于美国爱荷华州乡下一个虔诚的摩门教家庭,父亲不让家里七个小孩到政府学校受教育,他认为政府教育是洗脑工具,也不让家庭成员接受现代医疗,因为上帝对人的生死自有安排。
泰拉在家接受断断续续的教育,母亲教导识字和基础数学,对美国历史和社会的认识则来自父亲对摩门经典的诠释。据她的说法,她在进入学院之前,一直用父亲的眼睛看世界,父亲的话语即是权威。
泰拉十岁就必须跟随父亲到垃圾场回收废铜烂铁。父亲是个粗野莽汉,家人不时因他而受到严重的意外伤害,又因无法获得医疗而承受巨大痛苦。除此之外,她也在少女时期常被亲哥暴打,原因是她开始打扮,比如涂口红、穿裙子。她不断被父亲和哥哥辱骂为「婊子」,说她打扮是要勾引男人,这也导致她的自我认同极为低落。
为了逃离家,她开始自学以教考类似中学程度的检定考试,多次不达标后,才终于考获好成绩并申请到提供奖学金的学院上学。当然,上学的决定遭到家人反对,但是她坚持下去,从此踏出了改变人生的第一步,一步步获得了剑桥历史博士学位。
知识启蒙从认识自己开始
我不是要藉由泰拉的故事来论述体制教育的重要性,她本身也不认为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和体制教育之间有必然的好坏。她在许多分享场合提及,对她而言,好的教育能提供多元观点,让学生从中确立本身的价值观;相对来说,提供单一和权威观点的教育,无法引领学生自我成长。
泰拉常提及初入学院的震撼教育。她在「西方艺术」课举手发问教科书上一个陌生的字眼「Holocaust」,教授及同学一片静默,用奇怪的眼神看著她,下课后一位同学跟她说,她不应该拿那种事开玩笑。她马上用电脑查询,得知字义是「犹太人大屠杀」后,花了很长的时间阅读找到的文章。她很震惊,但不确定是对事件的震惊,还是对自己无知的震惊。
知识的启蒙是从认识自己开始。泰拉在过去的成长岁月中,对历史的认知是片面和偏颇的,对自己的认知是负面和压抑的,对父亲的权威是服从的。但在心理学课第一次听到「bipolar disorder」(躁郁症),聆听教授讲解相关病症后,她写道:这是我父亲,他在形容我的父亲。
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父亲的权威逐步瓦解,挪开巨大的阴影后,泰拉开始看到自己。尤其在留学英国时,第一次听到女性主义这个名词,大量阅读女性主义作品后,重新去理解被骂婊子被暴打的过去,也看清楚了问题的根源。
人的解放:摆脱思想奴役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藉由以上的故事,我认为教育是启蒙的教育、思想的教育。什么是启蒙教育?参考德国思想家康德(Immanuel Kant)对启蒙的定义,「启蒙就是人从他咎由自取的受监护状态中走出来」。他认为,人都拥有理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往往甘心接受思想奴役,在被设计好的社会组织和制度下过生活。
启蒙教育是把人从权威中解放出来,并且防止社会由权威掌控。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过得更幸福,让人们追求多元共生、尊重差异和民主共荣的社会体制。教育的目的不应是让一代又一代人深陷竞争逻辑的资本主义秩序,拼命把人往下踩,努力爬上金字塔顶端。这样的社会,到底谁会快乐?
我不知道学习爪夷文、穿黑鞋黑袜、用电子书本等如何启蒙下一代,教育官员们对未来社会的想像又是什么。但愿政府要推动的公民教育课,能弄懂「公民」的真正意涵。至于我们的大专院校,忙于行政文件的教育工作者们,比如我,但愿我们自己多读点书,不是村上春树那种,是「论启蒙」那种。
转载 / 当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