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Print this page

独中拨款分配评议

文/黃集初

 

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在2018年11月1日提呈的财政预算案,首次对独中拨款RM1,200万,金额虽少,也算是本国华文教育史上的创举,因为「独立中学」的本意就是独立于政府资助之外。随之而来则是如何分配的问题,目前的社会舆论,归纳起来不外乎──按学生人数分配或各校均分。以下分述之。

一、按学生人数分配。事实上,这种分配方式对人数少的独中非常不利。首先,从分配数额来考虑,如以2016年独中学生总人数为准,即84,363人,则平均每位学生获拨RM142.24。小型独中如以100人计,则得拨款数为RM14,224.00;大型独中如以5,000人计,则获RM711,200。两相比较下,小型独中所得甚少。

其次,从学校的财政状况来考虑。赞成以学生人数分配的主要理由是学生人数多,学校开销自然就跟著增加。实际上,这种观点不完全准确。

学校最大的开销是人事支出,以独中而言,通常可??80%以上。所以,可以简单地以学生代表学校的收入(学杂费),以教师代表学校的支出。通常学生人数增加,代表学校的收入增加,但不代表学校的开销随之增加。因为学生人数增加不一定造成教师人数增加,除非学生人数增加到不得不多开班,那教师人数才会跟著增加。从这可推,每班平均人数是关键的观察指标,即班级数不变(教师人数不变),班均人数增加就意味学校收入增加,平均投入在每位学生的教育成本则下降。

依上述推论而言,大型独中确实占尽优势,这也可从《2016全国华文独中调查报告:学校(硬体与财务)问卷》中得到佐证。请见以下二表。

从上述两表来看,学生人数越多的学校,班均人数也跟著增加,而生均成本也跟著下降,生均不??在总体趋势也是下降。当然,大型独中的总量很大,生均不??虽低,但乘以总人数后,不??也是相当大。不过,小型独中和大型独中之间,学生人数的差异可从100人至5,000人,但不敷大概是从20万到200万,也就是说学生人数差距可以非常大,但不??的差距却不是成正比地增加。而且,大型独中的学生人数多,且位于经济相对发??的地区,在募款方面会有更大的优势。

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是学杂费支付人力支出的百分比。不像其他非人力支出,人力支出是每个月必须支付的财政开销,不可能拖欠到筹到足够的资金才一次付清,这??对会影响师资的士气和稳定。所以,学校就要有稳定的固定收入来应付这笔开销,其中学杂费就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从表二可知,大型的独中在这方面是比小型独中更占优势。

从背后的逻辑来考虑,按学生人数来分配,其实反映出市场竞争的逻辑,其想法就是学校办得好,学生人数自然会增加,所获拨款就越多;反之,办学有欠理想,学生人数自然就减少,拨款亦越少。最后,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强者生存,弱者淘汰。但这显然不符合「华校一间都不能少」的华教理念。况且,学生人数减少不见得与学校办学素质有密切关联,比如位于地区人口下降的独中,不管学校办学素质如何,在地的学生来源当然会日益减少。

二、各校均分。这是目前董总的共识,相信也是大多数独中能接受的分配方式。按这种方式各校大约可分到RM196,721.31(如以六十一所来计),显然对小型独中助益甚大。请见下表。

从表三可知,各校均分的方式对学生人数越少的独中越有利。如A型独中(150人以下),拨款额支付平均学校成本的百分比可??31.6%。同样的,这种分配方式对B型(150至499人)及C型独中(500至999人)也是相对有利,而D型独中(1,000至1,999人)则是相对持平,只有对2,000人以上的E型独中是相对的吃亏。

总括而言,在详细分析、比较后发现,不管站在「华校一间都不能少」及协助小型独中发展的华教立场,还是在操作的简便上,各校均分确实是目前较好的处理方式。

 

转载 / 当代评论

 

Last modified onSaturday, 05 January 2019 11:33
Copyright.1997-2025 International Times Sdn Bhd. Kuching,Sarawak,Malaysia. Tel:(60-82)48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