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视种族主义
- 登载于 时评/专栏
文/黄书琪
要一朝一夕改变种族主义,何止是结构与制度上的改变而已?结构与制度有各种可以钻的漏洞,人心与观念才是改变的核心。
第十四届全国大选结束至今,有两件事情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因??深刻的感受到种族主义那面墙就在我面前矗立,而我们却无力打破的窘境。
在一场市政公听会上,马来商家率先走上来炮轰执法人员偏袒华裔商家,因??现任国会议员是华裔;接著华裔商家走上前来批评执法人员带著有色眼镜执法;最后,印裔商家也来质疑??何执法人员老是针对印度街。
吊诡的是,当华裔商家发言时,所有中文报记者无不蜂拥上前,「哢擦卡擦」的拍下发言者的照片,钜细靡遗的记录华裔投诉者的发言内容;接著,印裔商人的发言,则是城里唯一的淡米尔文报记者徐徐走到他跟前,拍照、记录,发言完毕还把他拉到一边继续访问。
当天因??唯一的马来文报记者外调他地,没有人特别在马来商家发言时去访问或拍照。
听完投诉之后,我先后用马来语、华语发问同一道问题,再请印裔市议员用淡米尔语翻译──「觉得执法人员执法不公平,偏袒特定族群的请举手」。当我用马来语发问的时候,马来人举了手,当我用华语发问时,华人举了手,当市议员用淡米尔语发问的时候,印度人也举了手。
我请大家不要把手放下,转头看一看周围举手的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到底哪个族群被偏袒了?
许多人还是不忿,坚持市议员就是不公平、搞针对。例如最近柔佛州峇株巴辖市议会接连拆除了两座违章建筑物,第一处是华裔拥有的车行,第二处是马来人的摊贩。当第一个案件发生时,开始有人质疑??什么华裔州议员、市议员无力捍卫华裔财??;当第二件个案发生时,巫统则开始煽动是华裔主导了市议会针对马来商贩。
第二件事情是印裔市议员的亲身经历,在一场市政问题记者会之后,一名华裔记者对著两名印裔市议员说,「就是因??你们两个,害我们华人少了两个华裔市议员」(大意)。其中一名是律师,身边有无数华裔好朋友、也懂中文的印裔市议员第一次如此直面种族主义,她不知所措。
在市政政策上以族群与肤色来申论,最容易踏入误区。红绿灯不会因??看到驾驶者是什么肤色就故意转红或转绿,红绿灯秒数不对或失灵,所有市民都会遭殃。因此,善治的城市里族群肤色是最不关事的一个因素。
如果华裔以??推动地方政府选举,以华裔占据城市的人口多数,就理所当然掌握比较大的话语权,基本上已经脱离事实,只会让自己失望。因??,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在全国三个市政局(Dewan Bandaraya)、九个市政厅(Majlis Bandaraya)、三十七个市议会(Majlis Perbandaran)里,只有六个是华裔居民占多数。
这六个地方政府即怡保、古晋南市、槟岛、诗巫、梳邦再也和新山中区。换言之,如果所有的市民都是以族群本位来思考,只投选和自己同一肤色的候选人,华裔只可能在以上六个地方政府有胜选机会。就连一年多前,马华公会提议要依照族群比例来委任华裔市长的首善之都吉隆坡,都不再是华裔居民多数的城市。
归根究底,要推动地方政府选举,并非哪一个族群会因??人口占多数而得益,而是因??掌握庞大预算与权力的地方政府有必要向市民直接负责,透过选举机制,可以让好的市政理念得到市民选票背书、让地方治理摆脱全国政治的负面影响。
直视我们面前的种族主义,唯有拿掉心里对另一个族群的不屑,才有可能往前走,不然指著别人喊种族主义的人,其实也和被讨厌的对象一样。
我们可以改变结构与制度,但结构与制度永远都有漏洞可钻,人心才是关键。因此在政党轮替后的马来西亚,最需要的其实是思想改革工程。当主流大??媒体都依然报导本身语言社群的新闻??主,其他社群的新闻不是符合刻板印象就是重大意外,我们又如何可能让自己和下一代生长在一个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
我们缺乏一个以马来西亚人的视角报导新闻、分析事情的媒体,有朝一日,我们可能会发现,愿意丢掉原生文化包袱来了解马来西亚各个族群的外国人,还比较可能看到本身看不到的马来西亚。
转载 / 当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