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的理想与现实
- 登载于 时评/专栏
文 / 江伟俊
教育乃育人,即人格培育与知识学习之事,奈何却总与建国大业挂钩,国家议程往往凌驾个人意志之上。马来西亚作为后殖民国之一,民族国家概念乃立国宏愿,根深蒂固、难以动摇,殊不知全球化之势已改变社会整体面貌与构成,多元开放逐成主流,单一族群、单一文化、单一语言的单元国家早已成为绝响。
马来西亚政府致力对外宣传「真正多元、多样的亚洲」(Malaysia, truly Asia),却无视六十多年来的多元社会现实,一味要求各族群附庸于马来穆斯林文化之下,难免触发不满与反抗情绪,愈趋自我保护,强调突显群体差异。
事实证明,族群特徵绝不会因忽视抑或打压而消亡。政策不公与行政偏差只会强化我族与他者的疆界,徒增族群之间的偏见、误解与歧视。这才是引发族群问题与冲突的症结,国家团结的阻碍。
马来语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语言,地位之尊毋需质疑。加上《1957年联邦宪法》152条文、《1959年国家语言出版局法令》、《1963年国语法令》与《1996年教育法令》的重重保障与积极推广,一再确认马来语为唯一官方用语,国文为必修必考科,其法定地位牢不可破。相较其他少数族群语言,仅于《联邦宪法》中赋予消极保障,地位从未受政府认可,任其自生自灭。然而,上述种种法令仍然无法安抚马来族群的不安,总感觉马来语地位不够稳,政府做得不够多,其他族群国语说的不够好。
母语不好,其他语言亦不会好。孩童接触多语确实有益,但语言学习仍需循序渐进,即以母语为基石再逐层加叠其他语言。小学六年的国语学习,实不足以提振国小与华淡小的国语程度。此外,小学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各类语文科不该填满课表,俯顺政治需求不断上调国语科难度,以致学习变得苦涩乏味,学生逃离学习。
可惜的是,中学预备班(Peralihan)原是提供学生调适教学用语转换的缓冲期,现却沦为收容落第生的放牛班,备受歧视。直升中一的学生并不保证一帆风顺,仍有为数不少因无法适应国语为教学媒介语而表现欠佳,甚至辍学。
其实,国语程度并不能与国民团结相等同。至今,国语已是社会公认的沟通用语(lingua franca),而日常沟通无需国语特优,能够有效沟通、了解足矣,并非人人皆需以其为学术用语。国语非其他族群母语,其纯熟与掌握度必然有异,若要求所有国人程度相等,无非是缘木求鱼,不切实际。
可悲的是,我国虽为多元族群、宗教、文化之国家,至今尚未有任何鼓励多元文化的政策措施。反之,单元主义依旧猖獗,仍是公务体系的主流思维。犹记某位印裔非政府组织领袖于一场内部交流会,慷慨陈情单元政策与土著特权令印裔不满,害怕其族群文化与个人权利遭剥夺。其所言非虚,情感亦是真挚。对于社会经济地位较弱的印裔社群,不安情绪更甚。也许,当我们强调关注马来族群的不安时,也需考量其他族群亦有不安感,唯有释出善意、主动交流,了解彼此理想与观点,国民团结才有望实现。
在「新马来西亚」的大纛下,希盟政府理应肯认(recognize)多元文化之事实,切勿延续单元旧思维。执政者亟需勇于承担,不应再以「马来人不安」虚与蛇委,拖延改革步伐。反之,须立即筹组独立委员会,研拟多元文化政策。同时,国家语言文化政策也须依循多元文化原则一并修订,即清楚阐明国语、族群母语与英语之官方地位,将各族文化纳入国家文化之列,真正展现改革意愿。
也只有这样,马来西亚才有望走出当前的种族泥沼。
转载 / 当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