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隆门风采
- 登载于 小城故事
犀鸟情思 / 中国驻古晋前总领事 吴德广
石隆门是砂劳越古晋省的一个重镇,位于砂劳越河上游,从古晋至石隆门约有 35公里路程,驱车大约40分钟便可抵达。石隆门山峦起伏,山清水秀。那里原来是 一片山林,百余年前开采金矿,市镇日益繁荣,今天石隆门市区已有三百余家店铺, 开店铺者多为华人。
石隆门因蕴藏着丰富的金矿而远近驰名。传说当时华族先贤到达那里,看见那 座突出的结连山似一顶帽子,故称它为帽山,帽山也指今天石隆门地区。有学者认 为今天石隆门称为Bau,是华语“帽”字之译音;有的则认为巫语称为Bau是味道, 臭的意思。传说1857年帽山华工起义失败后,华人被拉者部队杀戳众多,尸体遍野, 无人收尸而发出难闻的气味而成名。有人说,石隆门旧称为石龙门,源出那里石王 爷山脚下有玉石王宫洞,称其石洞门,后人称此胜景为石龙门。众说纷纭。
有名的碧湖就在石隆门镇上。碧湖,过去华人叫做“大巴力湖”,有着许多美 丽的传说。碧湖这面历史的镜子辉映出石隆门的风采,历史画卷的风采。石隆门的 风采就是碧湖的风采。“巴力湖”原是一座金矿,在本世纪初停止采金之后,积水 成湖。1990年,新的开采者利用现代科技,抽干了湖水,再进行开采金矿。1997年 停止碧湖金矿的开采,那里的人们不断地呼吁迅速美化碧湖,恢复昔日碧湖之风采。 听说美化的工作已经在最近开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碧湖明媚的风光能够再现。
吴岸诗人描写的碧湖,“这历史的封面碧波荡漾/绿藻下鳞光闪闪/湖湄有人 戏水/漫将白云弄乱/这历史不堪翻阅/涟漪下烟尘滚滚/枪炮声夹着呼喊/自湖 底悠悠升起”。碧湖是历史见证者。
石隆门的历史与碧湖息息相关。据历史书籍记载,百余年前坤甸、三发等地已 有华工开采金矿,设有很多公司,“大港公司”就是其中一个。后来不少华工从三 发等地来到石隆门,组织“三条沟公司”,开采金矿。开山祖师为广东嘉应籍人士 刘善邦。当时从事农业、开金矿者也多为嘉应籍人。
1857年2月18日正是华人新年,石隆门华工为了反抗英国拉者查姆士布律克王朝 统治,揭竿起义。六百余人从短朗(Tundong)乘船沿砂劳越河而下,夜半至古晋,袭 击拉者政府机构及炮台,而战役中,拉者从官邸窗口跳生,后来拉者率援兵反扑, 华工败退,拉者部队由古晋溯砂劳越河而上,到达石隆门捣毁“三条沟公司”,残 酷地杀害华工及其家属,被杀者千余人,陈尸遍野,数十里无人烟,无人埋尸,金 山顶成废墟。那时的碧湖,“金沙带血,溢自大地的伤口,汇成万顷红涛……”
华人开金矿所留下的人造湖后来由“巴力金矿”、“石隆门”、“新顺”等公 司继续开采,公司多至30多家。矿工有二千余名,有时多至三、四千人。一群群赤 膊着上身卖苦力的矿工每天把矿沙送到提炼厂去炼黄金。天天掏月月挖,矿地越挖 越大,形成一个大而阔的巴力湖,也称碧湖。
岁月流逝,后来巴力湖停止采矿,矿池成为人工湖,虽说是人造湖却可以与天 然湖媲美,那时的湖面长达280米,宽180米,深则45米。如诗似画的碧湖,湖光山 色,清幽绮丽,风景怡人,使人流连忘返。昔日的碧湖旁建有亭子,一道拱桥连结 湖两岸,碧湖旁建有公园,空气清净,人们可以在那里漫步纳凉,享受大自然之美。 石隆门的居民“惊醒于游人的笑声里。绿藻下鱼儿追逐,微风把碧波抚得更绿”。 碧湖的风采十分迷人。离碧湖不远的黄老仙神庙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香火鼎盛, 善男信女前往膜拜,祈求神明为他们带来平安幸福,风调雨顺。碧湖附近新的景致 为碧湖增添风采。
1995年的一天笔者访问了石隆门,前往碧湖一游。不过当时的碧湖干涸,矿工 忙于采矿。我看见矿工没有昔日那样辛劳,而是用机器手作业,矿工也不多。据介 绍自1990年起碧湖再次成为矿场,掏金活动期限5年。1990年碧湖所采出黄金达139 多公斤,以后逐年有所增加,1994年达906多公斤,可见碧湖黄金蕴藏量丰富。1995 年开采计划期终后又延长多2年,至1997年。由于不断开采,导致碧湖的地下水下降, 周围地陷的事情时有发生。地陷问题也就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1997年延长年 限结束,地陷的问题也随之化解。此后石隆门的居民努力恢复碧湖的原来面貌,重 振昔日碧湖的风采。
碧湖将以崭新的面貌再次与游人见面,大自然的美景将依然如故。碧湖将为石 隆门增添新的风采,石隆门新的风采属于碧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