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或第二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也可能是难治高风险族群!

(健康医疗网/记者林渝桦报导)第一期或第二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也可能是高风险族群!高雄长庚医院血液肿瘤科主治医师王铭崇表示,多发性骨髓瘤的高风险族群,相对正常风险患者,有治疗效果不佳、易复发、存活时间短等问题。他强调,患者治疗要有耐心,现今越来越多药物组合可以减缓疾病复发以及恶化时间,提升患者存活率,只要配合医师的治疗,应可如期慢慢地恢复日常活动。

王铭崇医师表示,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骨髓腔内“浆细胞”产生的癌病变,癌病变后的浆细胞,分泌大量不正常且没有功能的免疫蛋白,造成身体免疫、蚀骨等异常。

王铭崇医师对此表示,多发性骨髓瘤具备(1)高血钙(Hypercalcemia, C)、(2)肾功能病变(Renal failure, R)、(3)贫血(Anemia, A)、(4)骨头病变(Bone lesions, B)和(5)感染等五大常见症状,严重者有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和蚀骨等问题。医师提醒,有些患者可能无症状,若只要出现一个症状,或同时合并三四种症状且找不到其他病因时,就要怀疑此病。

王铭崇医师强调,罹患多发性骨髓瘤,并不是每个患者都需要治疗,若是需要治疗的患者,根据“病人身体条件”以及“肿瘤细胞特性”来区分高风险族群、正常风险族群,并以此评估病患病况、预后与拟定治疗策略。

至于哪些是高风险族群?王铭崇医师分析,(1)病人身体条件不好:例如患者肾功能不好、日常操控力不佳、行动不良、长期卧床易感染等,就有治疗效果不佳、易复发、存活时间短的问题;(2)肿瘤细胞的染色体变化程度也决定高风险族群。

不过医师建议,不论高风险、正常风险族群都需要积极治疗,用药选择上,也并非以第几期为依归,第一、二期患者,也可能是高风险族群,第三期患者更未必就是高风险族群,主要依每位患者情况和风险等级做不同治疗和用药取舍。

王铭崇医师说,随著医学的不断进步,现今越来越多药物组合可以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有效减缓疾病复发以及恶化时间,提升患者存活率。

医师举例,目前有“全口服药物组合”用在第三线复发者,对于无法常来医院打针、年纪大、不良于行、无人带他前往医院的患者更为方便,不需每周回诊打针。另外,研究证实,全口服药物组合治疗对于染色体异常的高风险族群,在第二线治疗有不错的效果。

王铭崇医师分享,去年6月有一名55岁的高风险族群骨髓瘤患者,首次会诊时全身骨头已被侵蚀,虽然患者躺著不良于行,王医师仍坚定鼓励,相信药物治疗效果,患者最后也愿意配合治疗。

“从推床到坐轮椅,三个月竟能自己能站起来走进诊间,看到那一幕真的非常感动。”医师说,他原本是准备安宁的患者,只能靠吗啡止痛药过活,如今一颗止痛药都不用,虽然疾病无法痊愈,不过有赖药物组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品质。

多发性骨髓瘤不是急性疾病,病人往往会忽略症状,或求诊没有办法立刻找到问题。王铭崇医师鼓励患者有耐心,治疗不是立刻见效,只要配合医师的治疗,可以如期慢慢地恢复。不过,恢复过程中免疫功能和骨头仍在脆弱状态,治疗虽有改善,恢复日常活动之后,应更加防范跌倒、骨折。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

Last modified onWednesday, 23 December 2020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