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部皱摺术后恢复差 北荣领先全球揪出恶化关键

(优活健康网记者/冯逸华报导)领先全球!台北荣总突破国内外研究瓶颈,首次找出黄斑部皱褶造成视力恶化的关键因素。黄斑部是负责中心视力的重要部位,若表面被纤维组织薄膜覆盖,就会形成“黄斑部皱褶”。研究发现,其形成关键在于胶质细胞大量增生,且胶质密度越高者,术后视力恢复程度越差,提醒民众若出现视线扭曲症状,应及早就医治疗。

66岁冯先生,左眼在6年前视网膜剥离手术后视力曾降至0.08,检查发现黄斑部皱褶,手术移除后回复至0.9,但视线仍有轻微扭曲现象;在3年前右眼视力也出现轻微扭曲,视力降至0.8,同样检查发现黄斑部皱褶,虽症状轻微,医师仍建议及早手术,有助于保留黄斑部功能并提升术后视力恢复的可能性,术后右眼视力回复至1.0,视觉扭曲情况完全改善。

台北荣总眼科部视网膜科主任林泰祺表示,黄斑部皱褶是常见的黄斑部病变相关疾病,是指在视网膜黄斑部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如糖果纸遮眼,导致视力模糊、扭曲变形,甚至影响生活品质。根据统计,黄斑部皱褶常好发于中年族群,好发率大概占总人口的5.3%~18.5%。

林泰祺说明,早期的黄斑部皱褶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临床上需透过眼底镜检查或同调共轭光扫描仪来诊断,但随著疾病进展,则可能造成视觉功能受损。过去手术治疗多限于视力严重受影响的患者,约70~80%的患者在成功移除黄斑部皱褶后,能恢复正常视力,但仍有1~2成患者即使手术顺利,视力改善仍相当有限。

为了解视力改善程度受限的原因,北荣团队研究首度发现,黄斑部皱褶的严重程度与薄膜中的细胞组织息息相关,并打破国外先前研究在病理检验的瓶颈,证明“胶质细胞”的大量增生,是导致视力恶化的主因;若可及早手术有助于保留视网膜功能,并提升术后视力恢复的可能性,避免黄斑部结构遭受不可逆的破坏。

林泰祺强调,黄斑部皱褶过去常被认为是“良性、进展缓慢”的疾病,通常只有在患者视力严重受损时才会建议动手术,相对较没有早期介入的观念。而传统上仅能依据视力下降程度或共轭光扫描仪影像分期,来决定眼科手术的介入时机,但无法准确预测患者术后的视力变化。

台北荣总病理检验部主治医师王蕾琪表示,黄斑部皱褶主要由胶质细胞、玻璃体细胞及纤维细胞等3种细胞组成,其中胶质细胞占比最高,且会随疾病进展持续增生,“一旦等到胶质细胞大量增生,并造成明显结构破坏后才接受手术,往往难以完全恢复视力。”

研究发现,胶质细胞的异常增生会导致黄斑部增厚与结构扭曲。王蕾琪说明,胶质细胞密度越高的黄斑部皱褶患者,手术后视力恢复越差;相较之下,玻璃体细胞与纤维细胞影响较小,显示胶质细胞是视网膜结构受损与视觉恶化的关键因素。

林泰祺说明,研究成果不仅找到了黄斑部皱褶造成患者视线模糊、影像变形的真正原因,也发现这种细胞变化可能早于影像检查上可见的结构变化,“这代表光靠影像检查,已无法及时判断眼底疾病恶化的速度。”

林泰祺呼吁民众,千万不要忽视“看东西扭曲变形”的症状,即使症状轻微也应该及早就医、及早治疗,并提醒临床医师在判断手术时机时,应该导入早期介入的观点,除了考虑视力与共轭光扫描影像的分期外,更应理解疾病的细胞层面变化,医病齐心协力,维持良好的生活品质。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

Last modified onTuesday, 30 September 2025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