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Print this page

心脏怦怦乱跳 小心脑中风心衰竭

(优活健康网记者/冯逸华报导)一名年近7旬的陈姓妇人,近期常出现胸闷、心悸与气喘等症状,原以为只是年纪渐长、体力衰退所致,就医经心脏内科医师诊断后,确诊为心房颤动,且心脏已有明显扩大情形。医师提醒,心房颤动患者罹患脑中风的风险是一般人的5倍,若未及时治疗控制,恐导致血栓循环至脑部,造成严重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当心脏开始不规则地“怦怦跳”,不只是压力大或情绪波动这么简单。收治个案的郭综合医院心脏内科主治医师叶立浩表示,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AF)是一种常见却常被忽视的心律不整疾病,不仅可能引发胸闷、喘气与心悸,更是脑中风的高风险因子,务必及早诊断、妥善治疗。

根据统计,全台每年新增心房颤动患者人数稳定增加,至今已累积数10万人,且65岁以上族群为高危险族群。叶立浩说明:“心房颤动会让心脏乱跳,血液容易在心脏内滞留形成血栓,进而循环至脑部或其他器官造成栓塞性中风。”

叶立浩指出,AF患者发生脑中风的机率是一般人的5倍,而中风后的5年死亡率显著升高,存活者亦常伴随失智、偏瘫与吞咽困难等长期后遗症,对个人与家庭都是沉重负担。心房颤动的成因多元,除了年龄增长外,也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疾病、心脏衰竭及心肌病变等密切相关。

当血液滞留在心脏内形成血栓,进一步造成脑部或其他器官血管阻塞,导致中风、心衰竭或其他重大并发症。叶立浩强调,预防中风为治疗心房颤动的首要目标,常透过服用抗凝血药物以降低血栓风险,惟药物使用须谨慎监控,以防出血副作用。

若药物无效或副作用难以承受,叶立浩提到,患者可考虑导管电烧术或电击整流等非药物疗法,透过高频电流烧灼异常放电区域,以恢复正常心律;另部分病人则可能需植入节律器或接受外科手术,以进一步稳定心脏节律。

叶立浩提醒,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稳定病情至关重要,建议民众戒菸限酒、维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并进行适度运动,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同时应养成定期量测血压与脉搏、按时服药及规律回诊的习惯,才能及早掌握身体变化,降低并发症风险。

“一旦出现脸部歪斜、手臂无力、说话含糊等疑似中风症状,应立即启动『FAST』口诀,把握黄金3小时紧急送医。”叶立浩强调,及时辨识中风警讯尽快就医,能大幅提升存活率,并降低中风后遗症的风险。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

Last modified onTuesday, 05 August 2025 10:26
Copyright.1997-2025 International Times Sdn Bhd. Kuching,Sarawak,Malaysia. Tel:(60-82)48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