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平等教育愿景刍议

文/宋明家

 

 

马来西亚公立教育机构的种族固打制,弊病多多,不只成为众多非土著无法进入公立大学、获得理想科系的绊脚石,也拖慢教育素质改革,更是国民团结的隔阂围墙。

这些围墙,把马来人和部份土著学生围在里面,让墙外的非土著引颈长盼,妒忌墙里的人能轻易进入公立大学,而大部份墙外者却要花高昂学费,到私立大学或国外升造。同时,墙内因为缺乏健康竞争、相互激荡学习的良机,闭门造车的窘境造成学术水平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妒忌墙外相对较高的学习成就和就业能力。

墙外墙内各自相向的嫉妒,久而久之演变成相互猜忌,蔓延开来就成了妒恨。最后,国民团结只剩下肤浅空泛的口号。

政治人物那种「种族关系比数十年前好得多」的说辞,是在粉饰太平,把族群裂痕扫入地毯下;在大部份马来甘榜、华人新村、东马乡区、低文化群体和劳动阶级,我们看到的是更多不假思索、容易听信于政客煽动言论的广大乡亲和民众,嫉妒、猜忌杂草野刺遍地。在这里,「一竹竿打翻一船人」说法当然不能成立;但现实生活里普遍上的确如此,不容否认,也与歧视乡区民众无关。

许多人认为要推翻围墙,就得取消优惠政策,尤其是取消依肤色筛选的教育固打制。无论如何,目前依赖优惠政策生存的土著,无法一下子在自由政策底下竞争──尤其低收入户、身心障碍者、孤儿等弱势群体。

再者,从宏观角度来看,过去政府多年来不断玩弄种族课题,通过各种破坏国家教育的政策、机构,让围墙越筑越高,如玛拉工艺大学UiTM、玛拉海外奖学金、公立大学基础课程、大学预科班(2002年起开放10%给非土著)、寄宿中学、玛拉初级理科学院(精英中学,只有约2%-3%非土著生)等。基于政治现实和选票考量,目前政府不可能把这些围墙都推倒,只能够逐步开放给各个族群的弱势群体,最终让全民都有享受平等教育权利。

笔者不是教育专家,以下仅凭个人教育工作经验和观察,提出全民平等教育之浅见:

一、定义「弱势族群」:谁是弱势群体?这问题不能丢给「家庭总收入」来回答。政府依据国民收入,分为B40、M40和T20三个类别,但这是粗糙和不公平的做法。要辨别B40中真正的弱势群体,只有进行家访,深入了解家庭总人口、居住环境、就业状况、亲友支援、日常开支、身心健康状况、医药负担等其他必须考量的指标。界定了这些在社会上无权、无势、无人脉的弱势群体后,接下来就是透过政策去改善他们的竞争力和适应力。

二、合理制订扶弱政策:政府需委任中立研究单位,进行广泛系统性与科学化的调查研究,了解过去数十年内的各种政策(1970-1990的新经济政策,1990-2010国家发展政策,2011新经济模式)得失、利弊、成果如何?若多年扶弱无法见效,应如何改善?重点是,这些社会重组和消除贫穷机制底下,不得依照肤色来扶弱,不然又是建造另一个围墙。

三、以华裔经验支援政府学校:华校(包括独中、华中和华小)在教育办学有一套相对有效的方法,用这些方法来提升国小和其他公立学校的教学,可以促进交流谅解。

四、东马土著和半岛原住民教育:在乡区开设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和社区大学,让乡区学子有更多机会提升教育乃至经济能力。邀请杰出原住民和东马土著教师、专业人士、企业家鼓励弱势群体子女向学。还有,让土著和原住民教师享有更高福利,比如较高额外津贴、免费交通、住宿等。

五、中学领养计划:设立一个「希望种子」系统,让企业或大学领养需要援助的中学,让社会义工和大学生走入弱势家庭,提供孩子们课业辅导,加强他们的基础学习能力,提高他们进入大学的机会。

六、为弱势群体保留大学名额:这不只是优先录取成绩相等的弱势群体申请者,还可透过降低入学标准,以及根据个案需求,给予宽限期,让无法达标的学生经过补习等辅助后延后入学。

七、提供大专生奖学金、助学金和兼职机会:弱势群体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家庭经济问题,只要能够避免中途辍学,就有机会摆脱贫穷命运。

八、每周熔炉爱心晚餐:这是笔者一直很想推动的计划── 让那些在经济和教育优势家庭,志愿领养并辅导社区内他族的弱势群体的子女,每星期举行双方家庭聚餐,每个月在民众会堂来一个大聚餐,加强各个族群交流。藉领养计划达致教育提升,又可促进种族和谐,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不管什么计划,拟订后只要持之以恒,弱势群体有了这些保障,日久必能见功,围墙必然自动倒塌。

 

转载 / 当代评论

Last modified onFriday, 07 June 2019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