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外也有春天:独中教育要走自己的路

文 / 张济作

2018年,董总领导层改组,新领导层提出「华教新路向」,准备提出华教新论述,并且推出系列活动,拟将华文教育带往另一个高峰。本文尝试谈一谈独中的变革及其前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的讨论。

独中教育作为体制外的教育系统,有别于政府体系、国际学校体系,应当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独中有著民间办学及蕴涵特殊的人文情怀背景,可以为世界中等教育体系贡献不一样的教育图像。董总及独中教育工作者应当看到本身教育体系的独特性,勇敢地走自己的教育路。

1957年,马来亚从英殖民统治下独立了。本以为是各族共同建国,华社衷心期盼迎来民族共和,各族文化及教育将百花齐放、共存共荣。可惜,华文教育却遭遇一波波的打压。

1961年,华文中学的前景是黯淡的。改制浪潮吹袭,坚持拒绝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宁可不领取教育津贴,自外于国家教育系统,成为独立中学。当年的独中有如风中残烛,很可能就在瞬间熄灭了。各地华文中学/独中都苦苦支撑,在寒冬凄雨中盼望大地回春,让大家能在阳光普照的日子中,快乐地学习本身的母语母文。

独中存亡与复兴运动

1973年,胡万铎等人在霹雳发起独中复兴运动,加上董教总配合,这股浪潮后来席卷全国,改写了独中办学的历史。董教总于1973年12月16日发布《华文独中建议书》,提纲挈领地为独中办学提出「四大使命、六大方针」,针对教学课程、考试、师资、经费来源、生源、升学出路等提出建议,为独中办学注入强心针,让独中能有信心昂首前行。《独中建议书》提出一个明确的办学方向:「确立独中的六年学制、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传承中华文化、重视数理和兼授华、国、英三语」。这基本上是所有独中认同的办学方向。

1975年,时任主席林晃升领导的董总不畏强权,坚持举办「独中统一考试」,为各独中办学创立评量标准,也强化了独中毕业生的升学之路,于是,独中办学终于平稳发展,迎向健全的教学制度。

1987年,巫统内部党争导致马哈迪政府发动「茅草行动」逮捕包括华教领导在内的社运与政党人士。当年政府企图委派不谙华文者往任华小高职,引起华社强烈反弹。面对打压、逮捕的华教领导不但没有退缩,全国上下的华教同道反而更加积极地推动华教工作。

华教像梅花,愈冷愈开花,在重重打压下也能茁壮成长。克服这波挑战后,在九十年代的经营发展下,华文教育终于得以稳步向前。九十年代以后,政府开始开放高等教育,而国内三所民办学院相继获准设立,华文教育从小学、中学至大专,成功连成一线。从此,本邦的华文教育可谓「一条龙」,我们的孩子不必出国,也可完成小学到大专的华文教育,完整维护中华文化的根。

迈向教改推动变革

从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开始,独中靠著「四大使命、六大方针」的办学大方向运转。2000年开始,因为国内外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变化,董总及独中教育工作者都认为有必要推动教育改革。

2005年,董总提出《独中教育改革纲领》,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呼吁全国独中去思考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教改纲领》针对独中的现况与问题提出诊断,并提出「独中教育的理念、目标和策略」、「课程与教学改革」、「德育与学生发展」、「教学评鉴与管理」、「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等建议。这份文件的原意是作为教改指导纲领,以作为起草「独中教改行动方案」的依据。

遗憾的是,2005年以后的董总领导层出现变化,时任首席行政主任莫泰熙被冷待,所培养的一众优秀干部也相继离开,起草的《独中教改纲领》不受重视,因此「独中教改行动方案」迟迟无法落实。十年后,董总领导层再次更迭,独中教改呼声再现,当届董总成立了「教育蓝图专案小组」,经过三年努力,2018年《独中教育蓝图》终于出炉。

从2005年至2015年这十年间,各独中,特别是中大型独中,开始自行摸索教改行动方案。有些学推行教学研究观摩,促进师生教学相长。部份学校落实校本课程、选修制、走班制等。董总十多年的蹉跎停滞,间接让各独中自谋出路,除了自行开发教育改革路向,也积极向各单位寻求支援及资源,基本上已无需仰赖董总。坊间笑言,这十年间的董总和独中的关系,大概仅剩统考了。倘若再加上国外各大学已经开始接受独中教学品质,入学不再仅以统考来衡量,董总再不作出调整,未来也许连仅存的联系也会断线。2015年至今的变革,董总算是往正确方向跨前一步了。

2018年《独中教育蓝图》出炉以后,全国独中将如何响应这项变革?独中要如何从1973年《独中建议书》、2005年《独中教改纲领》、2018年《独中教育蓝图》中找到资源? 2018年提出的「发展策略与行动方案」,会否如2005年「独中教改行动方案」一样,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我们庆幸董总已经成立了「独中教改专案委员会」,聘请人员专注独中教改工程。目前,摆在眼前的是:全国六十多所独中的发展进度迥异,有些已走在董总前头,有些还需董总扶持。董总应该借力使力,引导在教改路上超前的独中,共同协助带动落后者。

共同开创独中教育体系

董总的《独中建议书》、《独中教改纲领》和《独中教育蓝图》可成为独中教育发展的指南。独中作为体制外的教育体系,必须与时并进,才能面对教改浪潮。而各独中也需根据上述文件指引,依据自身条件,拟订合适的发展策略与行动方案。

董总需在「师资培育」、「课程改革」、「统考/鉴改革」、「资讯科技引领校园管理及教学」等大方向上,率先作出相应变革,让各独中能有所依据,呼应相关的教育变革。

超过两千人的大型独中,基本上可串联成一个教育联盟,参照国内外杰出中学的教育变革,超越应试教育的窠臼,强化本身课程品牌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寻思独中教育在质的跳跃。一千至两千人的独中,可根据本身条件,拟订发展策略,看是要加强发展,还是扩大规模。而一千人以下,特别是五百人以下的独中,需要根据本身所处地区的人口、地理环境及经济条件,营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策略和方案。小而美的校园更有条件发展本身独特的校本课程。董总新成立的「小型独中发展委员会」除了串联小型独中串联,更需说服各大或中型独中「认领」一所小型独中,成为「姐妹校」,在行政及教学资源上给予协助。

独中教育在体制外自行营运,未获政府支持,只能自行探索、寻找出路。独中一家亲的兄弟情谊,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的发展。虽然这间中会出现良性竞争,但整体而言在发展独中教育的路上,我们都是在同一艘船上的。

董总过去长期处在社运抗争,能有承平时代的好好发展独中教育改革的时间不长。过去数十年间,有些独中已经走得稳了、壮了,此时此刻,也应该回头协助仍在挣扎线上的独中。

总之,董总需率先变革,才能引领独中教改。各独中教育工作者也应看到本身教育的特殊性,在育人成才和传扬优秀中华文化的道路上,彼此协力合作,共同为开创独中教育体系献力。

 

转载 / 当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