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因素、认同变动与大马华人
- 登载于 时评/专栏
文/吴益婷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曾有数十年时间,中国对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倾向和选择并无显著影响。但是过去几年,却对本地选举的影响力开始显著,惟影响层面仍难以准确判断。
在第十四届全国大选前,华文报比一般英巫文报更正面报导中国的发展和在地投资。英巫文媒体最关注的是中国巨型投资计划,评论夹杂不同意见,涉及本地投资、政治发展和人权问题,较华文媒体多了「西方视角」。由于马来文媒体受巫统控制,较支持党国政策,欢迎外来投资。对中国的批评主要来自当时的在野党,担心首相纳吉与中国投资者的私下交易会威胁国家主权,这类新闻比较受到电子媒体的关注。
中国因素选前已明显出现在马来西亚的选举政治。例如马华公会选举宣言多次提到中国「一带一路」的庞大商机,有利于马中关系,甚至设立「一带一路中心」来促成上述联系。我也多次在该党候选人造势场合,听到一带一路将如何帮助华社的中小企业和新村的旅游产业。本土政党已视中国因素视为政治动员的筹码。但希盟领袖如马哈迪则用中资企业与纳吉政府的商业交易来恐吓马来人。可见在未来的政治发展,中国因素可能令马来西亚的种族政治更复杂化。
这已有例可寻。还记得希盟胜选后的首个新闻发布会,第一位提问的中国记者,竟不未针对新政府的最高领导,而是身为「Chinese」的林冠英。这名Chinese记者要求他说明身为Chinese重获财政部长职位的感想。当时林氏并不认同该记者对Chinese的定义,特别是在国际场合。
Chinese这个词,国际的英语语境里通常指中国人,但在马来西亚语境却指华人。所以面对这样对本土政治认知不足,一心为世界Chinese的成就感到兴奋的Chinese记者,你该如何回应?这个问题早已困扰很多中国以外的华人,马来西亚华人近年才感受到。新加坡华人回应的方式是强调多元文化和社会,开始越来越认同「新加坡人」。台湾人和香港人似乎也走同样轨迹:台湾更确认自己的台湾身份,香港人亦然。
中国政府有效的软实力政策,确实让很多马来西亚华人深觉中华文化优秀,要传扬中华文化。中国的经济机会和各种资源也让很多华人获得好处,否则马华公会和华人社团不会如此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但是对于国家身份认同,我相信对大部份马来西亚华人而言,中国已不再构成显著影响力。所以不考虑在地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和百年近代史差异,单单强调Chinese只会激起华人的更多身份认同危机。
我想中国的影响力很可能将形塑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价值观。过去几年,从台湾到香港的政治发展,尤其言论自由和公民抗争议题,马来西亚华人似乎至少有两种对立的声音。事实上,争论者并未涉及中国政治,也多数未参与港台民运,纯粹只是政治价值观的辩论。支持中国做法者,基本上也认同中国民族主义,认为中国民族要强大,而中国今的强大是因为民族领袖英明。他们觉得,目前中国民族正受到西方白人强权的抗拒和霸凌,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是代表。而香港和台湾是西方尤其是美国牵制中国的工具,要扰乱中国民族的崛起。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有必要强硬压制异议,而异议者跟外界的任何形式联系都会被冠以损害国家利益的罪名。
另一种声音则是追求民主化、个人赋权,把国家(state)和公民社会视为不同实体,甚至要防范想压制公民社会的国家。过去十多年,许多马来西亚华人参与公民社会运动,透过选举一再投下反对票,终于尝到推翻旧政权的滋味,所以公民社会已日益壮大。面对国阵政权,看不出这种声音跟前者有多少差异。但是面对中国,价值观的差异就出现了。前者反对国阵是基于政府腐败、政策不公,而社运人士的反对更多基于权力制衡和民主空间。前者可以欣赏像新加坡和中国这样的威权有效型政府,而后者的政治价值观则是参与式的民主政府。
今日中国对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倾向差异的影响,令人想起历史学家王赓武屡获引用的文章──〈马来亚华人政治〉(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在文章里,华人领袖以不同政治倾向分为甲乙丙(A,B,C) 三种类型。甲倾向中国政治,乙属务实的华团领袖,而丙则是把政治关怀和活动扎根于马来亚的领袖。他描述这三种类型的政治倾向时,又描述了他们各自特有的社会和文化特征,尤其语言和教育背景。
如今该如何理解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对中国的两极看法?我认为可从政治价值观的形塑来源和过程探索。虽然这属于学术研究范畴,但不容忽视,因为中国因素已成为国内政治动员的策略,而这个现象只会越来越明显。
转载 / 当代评论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