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需崭新产业政策

文/李健聪

 

证券委员会首席经济学者Allen Ng在今年六月的经济论坛表示,自1998年金融风暴后,马来西亚经历结构性倒退,转向更劳力密集、低技术员工与低科技投资的领域。同台的马来西亚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山卡拉(Shankaran Nambiar)亦同意,认为我国不能够继续去工业化,政府亟需重新拟定产业政策、振兴工业、提升支援服务,往全球供应链的高端移动 。

讨论日本经济,有个名称形容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停滞现象,为「遗失的二十年」。马来西亚其实不遑多让。1988至1997年,我国的年均劳动生产力增长5.5%。然而在1998至2007年,劳动生产力大幅下滑至2.9%。相反地,中国的劳动生产力在同一时期,由4.5%提升至9.2% 。【注一】

再看看韩国。1998年,韩国同样经历亚洲金融风暴,重创更深。但今天的韩国浴火重生,其实力不止表现在汽车、手机与重工业的亮眼成绩,软实力如韩剧韩食等韩国文化商品也席卷全球,今天马国韩粉不分族群地「哈韩」,是经济实力的一大展示。

1998年,我国社会掀起风起云涌的「烈火莫熄」政改运动,牵动国家政治发展至今。同样的一年,到底还发生了甚么问题,我国政府的产业政策与发展引擎出了甚么毛病,影响经济与产业升级,以至我们也几乎面临失落的二十年?原因纷繁,本文著重在谈不达标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是针对某个以企业为其成员的特定产业,以达到对国家经济最有效率的政策 。【注二】纵然程度方式不一,日韩新中等国采用的「东亚经济模式」,广义而言,都是通过刻意改变市场价格与生产秩序,好让其企业能够跨越后进者劣势(Second-Mover Disadvantages),最终拥有经济规模,能在国际上竞争。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国在八十年代可是全球最大的外资接收国之一。然而,外资对经济发展并不是一面倒的红利。早在八十年代拟定的《产业大蓝图》(Industrial Master Plan)已经点出,在某些重要产业过度依赖外资,将会抑制本土的产业基础。对外资科技的过度依赖,也将导致经济产剩余,以特许费用、专利权、内部成本转移等方式流向外资的宗主国。

就以槟城的电子业为例,许多研究显示,跨国企业把高端的研发、机械、重要人事与销售都留在本国,仅把低端的组装生产搬到马来西亚。这是外企为了降低成本的务实做法,而它们大举进驻亚洲,很大的原因不外在于成本与市场。期待外资的进驻将自行导致经济转型与进步,是过于盲目天真的期待。

当外资进驻营运时,政府理应适时检讨其产业政策,通过税务奖励方式鼓励技术转移、在地采购与增聘高技术员工,以提高其与本土企业的后续连结(Backward Link)。新加坡高度依赖外资,但其产业政策通过经济发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严格执行,每五年重检给予外资的优惠,透过胡萝卜鼓励外企提升在地的科技、生产力与投资含量。马来西亚的「外资放任主义」(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laissez-faire)让我国错过了该外企进驻的黄金期,以致吞下苦果。今天,环顾槟城电子工业园,鲜见成功如三星、HTC或广达等的马国世界级企业,便是一个产业政策失败的例子。

另外一份《马来西亚产业政策分析》报告,则更加点出我国产业的症结。我国的制造业,一直畸形地往二元路线发展:一方面是与本土市场无挂钩,出口导向的外资企业,另一方面则是只为本土市场制造产品,过度保护的本土企业。我国得到甚么?只有无法与世界竞争的甘榜冠军,以及与我国经济无甚瓜葛的外资企业这个双输局面。

该报告虽然于八十年代发布,但这个二元发展的倾向,到今天依然界限分明。然而,这个我国产业独有的特徵,严重阻碍甚至抑制我国本土企业获得优质技术与组织力的机会,最终无法通过企业的升级,带来产业的升级;唯有产业升级,才能带来国家经济的转型与进步。

放眼在高度全球化,工业革命4.0与高度不确定的后常态国际政经局势,我国实有必要去芜存菁,检视与拟定崭新的产业政策。当然,拟定准确的政策是一回事,其落实需要严格的纪律,优秀廉洁的官僚,以及不受其他议程与寻租文化(rent seeking culture)干扰的执行环境。我国能否迈向先进国,端看我们能否克服缠绕了半世纪的挑战。要如何严格执行政策,则是公共管理与政治经济学的另一篇章了。

【注解】

一、马来西亚新经济模式(The New Economic Model 2011-2020),Chapter 2, p52.
二、Chang, Ha-Joon(张夏准)2003, Global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 Malaysia: Third World Network and New York: Zed Books, p112.

 

转载 / 当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