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关系的变与不变

作者/张淼

 

首相马哈迪在今年11月15日参加本次东盟峰会时向美国表示,马来西亚不希望在东盟水域看到美国的大型军舰,以免引发紧张局势。与此同时,马哈迪也在峰会期间敦促纽西兰总理,应当慎防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纽西兰在南海问题上不可「独善其身」。

马哈迪先是给美国一记提醒,又对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表示担忧,对中美两国均采取了保持距离、若即若离的态度。随著马哈迪民族主义者的政治强人形象在第十四届全国大选后后强势回归,马来西亚「大国平衡」的外交路线也随之浮上水面。外交如此,马中之间的经贸关系是否也会在「再平衡」(Rebalance)策略下出现重大转向呢?

马哈迪在2018年8月开启了他当选首相后的首次访华行程,在经历了「中资风波」后,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的投资前景成为此次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不出所料,马哈迪在访华过程中宣布取消部份中国参与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个别项目重新谈判 马中关系未离正轨

然而,与其将项目的取消渲染成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遭遇的「全面重挫」,马哈迪针对个别项目展开重新谈判的举动有著更为现实的内政考量:一方面,新政府上台后,消费税取消等措施对新生政权造成了不小的财政压力,在「开源」不力的情况下,把取消部份耗资巨大的中资项目作为「节流」的措施,著实可以理解;另一方面,取消中资项目也出于兑现竞选承诺的需要。大选前,希盟支持者对国阵政府的反感在生活成本上涨和贪腐课题的双重作用下被加倍放大,而马哈迪通过抨击中资「一箭双雕」,有意无意将中资炒作成国家财政的负担和滋生腐败的掩护;而希盟入主布城后,通过取消这些项目来舒缓「物价上涨」和「贪污成风」的即时压力,其目的在于树立希盟廉洁可靠的政府形象,满足选民的期待,巩固新生政权。因此,对于围绕个别基建项目出现的分歧,只是停留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不宜当作马中关系偏离正轨来解读。

确实,若根据几个大型基建项目的取消来定义未来马中关系的走向,显然也是片面和短视的。马哈迪在8月的访华时对阿里巴巴(Alibaba Group)和吉利汽车(Geely Auto)等高科技企业的参访和赞赏,暗示了未来马中合作的新面向:马中经贸合作需要跳出以基建项目为主导的单一模式,转型为参与主体更广泛、合作行业更多元、合作程度更深入的新型合作范式。马哈迪多次表达了对中国技术和资金为当地创造就业、推动产业升级的期待。因此,马中两国未来在制造业和互联网行业等方面的合作大有可为,可成为未来马中两国经贸合作的新方向,为未来两国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

选后权力版图重构 政商利益格局洗牌

第十四届大选后的马中关系或将呈现一个「先抑后扬」的态势,政权更迭带来的权力版图重构触发了政商利益格局的大洗牌。这种背景之下,同前朝国阵政府有著千丝万缕关系的部份中资大型项目在短期内或将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但从中长期看,国阵治理下裙带滋生的乱象、僵化的利益分配格局等都将随著改革的不断推进而被逐渐瓦解,这反而对促进马来西亚整体营商环境的改善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均有裨益,也为马中未来合作创造更为健康有利的发展环境。毕竟,保持良好的经贸关系符合两国图谋发展的共同愿景,这样的原则和脉络应当经得起项目取消的风波和马国政权更迭的考验。

放眼未来,在当下「弱势内阁、强势首相」的治理格局中,马中关系的走向在短期内将受到领导人的个人理念和领导风格影响;而在更远的一段时期内,希盟内部的权力结构会随著各成员党实力均衡的调整而有进一步变化,在「打倒纳吉」的「政治使命」完成后如何寻找各成员党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将会成为希盟未来执政的最大挑战,在政商利益格局被第十四届大选后完全打乱之后朝野政党的重新组合,加上世界经济大环境不景等不确定性,都给马中关系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

在这种充满变数的大环境中航行,中国投资者应在「变」中求「不变」:不变的应是对市场原则的坚持、对商业道德的坚守、对互惠互利的坚定信念,让后509时代的马中关系重新出发,行稳致远。

 

转载 /  当代评论

Last modified onWednesday, 28 November 2018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