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文/丘伟荣
台湾最新公投结果拒绝承认同性婚姻,马来西亚变天后右倾势力更加彰显,印尼近几年来宗教排他势力的??头,德国新纳粹力量的崛起等一连串事件,让各界惊愕。由于这些年来,我的研究对象都以相对保守势力和被保守力量游说的个人和组织为主,这些事情的发生,我虽然失望但没感到意外。这些不同事件固然有不同的社会脉络,背后有些因素却是类似的,如社交媒体的同温层效应、民主制度被民粹势力骑劫、保守势力比进步份子更擅于影响民意等,这些都是全球现象。
我在德国工作时,曾提醒左倾的朋友不应急于过度放宽移民政策,否则会引起社会反弹。我的观察是,一些德国人担忧移民政策过于宽松,可能为德国带来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他们却未必都是反移民者或反伊斯兰者。然而德国的极右组织却把反移民宽松政策等同于反移民和反伊斯兰,而左倾人士则掉入极右派的舆论陷阱,把这些议题捆绑在一起,结果把不经意地原本只是反移民宽松政策者推向极右和反伊斯兰的一方。
在印尼,这些年来,相对进步的伊斯兰力量有精英化和小众化的趋势,与一般的日常穆斯林脱节;相反地,更为保守的一方更善于组织、制造舆论和通过不同方式影响一般穆斯林的想法。在反前雅加达省长锺万学的集会前夕,我提醒一位相对开明的印尼穆斯林朋友不可对保守势力的反扑掉以轻心,他则劝我放心,认为不会有太多人参与集会;结果,成千上万印尼穆斯林以「捍卫伊斯兰」之名集聚在雅加达市中心,让不少印尼进步份子和观察者措手不及。
在马来西亚,首次政权轮替后,一些人高呼「新马来西亚」来临,部份非马来人误以为多数马来人已摒弃种族政治,不少自由派穆斯林认为是时候检讨伊斯兰化政策。我的观察是很多马来人只是拒绝纳吉和巫统的贪污腐败,他们支持的土团党、诚信党和亲希盟的伊斯兰友好协会(IKRAM)等党团虽然相对包容,但并未完全放弃以马来人为主或以伊斯兰为主的政治立场。从承认统考到性少数,从啤酒节到反歧视公约(ICERD),保守势力的反扑与希望联盟的退缩,让不少进步人士深感失望。
我们要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我无法给予答案,只能提供一些思考方向。首先,或许我们不应该过于急躁地以「保守」标签不同意见者,毕竟进步与保守不是是非黑白、二元对立的,多数人的社会价值光谱也无法简单化地以进步和保守作区分。很多人可能徘徊在开明与保守之间,因此会在不同的议题上,因为受到不同势力影响和游说,而采取不同的立场。
我们应该审视社交媒体的效应。社交媒体不只是加剧同温层,也让公共讨论零碎化和两极化,让似是而非的谬论得以通行无阻,美其名为提倡言论自由,实为滋长仇恨言论。民主化的空间不仅让更多进步的声音可被听见,也有利于保守者传播其主张。因此,体制改革固然重要,政治文化的革新和社会舆论的改变更为迫切;否则,如果社会的多数民意趋向保守化,制度改革和民主化的得利者将可能会是更为保守的一方。
或许,进步份子和团体应该放下身段,走出同温层,多聆听社会上相对保守的声音;而不只是以「愚昧」、「固执」或「极端」等标签不同意见者。了解不同想法可让我们认清现有的社会条件和民意风向,有助于反思斗争策略和方向。有时候,某些策略上的妥协或许是必要的,这不代表放弃原则,而是为了游说更多人转向相对进步的一方,否则他们很容易会被保守的势力所「代表」。
我们也应避免过于掉入「认同政治」或「文化战争」的泥沼,而忽略背后的政治博弈、经济角力、社会分歧和资源分配等多重复杂因素。反锺万学者未必等于反华人,反穆斯林移民人潮者未必等于反伊斯兰,反同婚者未必等于反同志权益。有时候,将议题简化只会落入保守势力设下的圈套。
转载 / 当代评论
中国驻苏里南大使 刘全
今年8月19日,我作为第十三任中国驻苏里南大使抵苏履新。短短三个多月时间,苏里南热情友善的人民,秀美旖旎的风光,多元包容的文化,和谐安定的社会,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中苏两国虽相隔万里但情谊绵长。中国是最早承认苏里南独立的国家之一。1976年建交以来,中苏两国始终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相互支持,成为规模体量不同、政治制度不同国家间友好相处和南南合作的典范。
近些年来,中苏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持续巩固。习近平主席和鲍特瑟总统三度会晤,双方领导人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今年9月,王毅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对苏里南进行正式访问,此系历史上中国外长首次访苏,对于中苏关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