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值得被爱? 别耽溺悲剧主角症候群
- 登载于 保健123
(优活健康网编辑部/综合整理)我总是相信自己是个“不被爱”、“没价值”的人,下意识地拒绝相信别人的赞美和肯定,并且否认自己是值得被珍惜、独一无二的人。我该怎么办才好?
“我完全不值得被爱!”“反正我就是一无是处,做任何事注定不会有好结果!”这种自贬身价、自认活得很惨的人还真不少。
但是你可曾想过,没有人是天生的失败主义者,打从娘胎出来就老是钻牛角尖。会变得这么消极负面,全都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周围的人灌输了扭曲的思想。
即便你内心明白这是不正常的,如此看低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但是单凭一己之力实在很难抹去这样的思想烙印。
这是因为你觉得活在自我作贱的负面思考中,反而心情很好;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你会心安理得;相信自己终究一事无成,让你乐得轻松。
相反地,知道自己有人爱,会让你方寸大乱;得知自己对某人来说是无可替代的重要存在,会让你不知该如何是好。
为什么自我否定的负面话语反倒令你心安理得、乐得轻松呢?因为你心底知道扮演“小可怜”,周围的人就不会责怪你,甚至会对你寄予同情和关爱。这就是“悲剧主角症候群”。
举例来说,从小生活在双薪家庭的钥匙儿童,平日总是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但是当他感冒生病,无法上学,父母会请假在家陪伴他,殷勤照顾他,和他讲很多话。几次以后,孩子便食髓知味。他发现平日没人关心、不被需要的自己,一旦病体虚弱,就会博得关爱。而这样的行为模式会让孩子上瘾,最后会故意置自己于柔弱无助、可怜兮兮的状态下,好搏取别人疼惜关心。
从小经常被拿来和兄弟姊妹或是同学朋友比较的人,又或是缺乏被称赞、肯定的人,总会下意识地寻求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方法。为了不要遭到欺凌、被人当箭靶,他们会刻意低调,妄信贬损自己的坏话,藉以自我保护,因为他们不想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潜意识总是往回避危险、痛苦的方向运作。为了维护生命安稳地活下去,它会毫不犹豫地带领我们尽可能避开风险,不去接受新挑战和未知的结果。
欣然接受恶意贬损,却拒绝接受正面肯定,这是潜意识在暗中搞鬼:“如果我听信了好话结果被骗,那该怎么办?受人背叛岂不是太痛苦了?我不要受伤害,我害怕孤独寂寞的感觉。”所以他会直接了当地拒绝相信那些肯定自己的正面信息。
拒绝相信别人的赞赏,面对别人的肯定手足无措的人,通常也不懂得如何给予和付出。因为他们实在太小心翼翼,总是在察言观色、衡量揣度。
当他们受到肯定和赞美时,忍不住怀疑:“他是说真的吗?该不会是客套话吧?让人家这样费心关照我,怎么说得过去!”这样的人想要称赞对方时,也会多所顾虑:“我这样称赞他,他会高兴吗?该不会认为我太虚情假意,或是怀疑我别有用心?我这样说出口是否太唐突,反而让人家不知所措?或者,我还是不要多说话,免得大家都尴尬?”总之,他们会反覆推敲,几近神经质的地步。
对于如此小心翼翼的人,我的建议是,不必越级挑战自己不擅长的事,赞赏、表扬、肯定别人都需要一点技巧,以后再慢慢摸索也不迟。你原本是一片诚意,但如果在遣词用字上没有拿捏好,可能弄巧成拙,惹得对方不高兴。虽然现阶段暂时不能开口赞扬,但可以从更简单的事情入门,那就是:“先从热情回应开始!”
当我在讲台上口沫横飞、卖力表演时,台下偶尔会有完全不笑、不点头、不反应的听众。虽然是极少数,但只要有这样的听众在场,我就会开始感到不安:“他有在听我讲话吗?”他们或许只是精神太紧绷,或是无法放开来大笑,也或许是认为跟著大家一起做反应很丢脸。
无论如何,他们沉滞的气息和阴郁的情绪,可以影响到台上的我。才一开讲,就接收到如此冷淡回应,连我都不由得紧张,无法畅所欲言,只能草草结束。
相反地,台下如果反应热烈,观众表现出点头、微笑、提问、鼓掌等,不仅让我大受鼓舞,周围听众的情绪也会被带动,全场气氛就会变得热络。
身为讲者的我,便会把原本没打算披露的压箱宝也加码奉送。所以,只是把反应做大一点,就能够让对方开心,卸下防备,甚至可以营造彼此之间的好气氛。
如果你生性害羞,要你把反应做大有困难,那么至少在倾听对方的时候使劲点头,再加上一点鹦鹉学舌的回应。
例如,对方抱怨“这工作快把我给累死了”,你只需要顺著他的话说:“这工作让你这么累呀?”
看到有人在乎自己、对自己感到关心好奇,人们都会忍不住多说一些,所以就算你不知该如何起话头,对话也能够自然往下走。不过,如果你知道对方向来爱抱怨,喜欢喋喋不休,就别做出任何可能鼓舞他说下去的暗示,否则只是让他剥夺你的能量。
实行“使劲点头,鹦鹉学舌”的对话技巧,对方会对你留下“这个人感觉不错,和他说话真愉快”的好印象。你不必努力找话说,一样能够为自己争取好印象。
不过,“鹦鹉学舌”也不是轻易上手的技巧,必须先在家对著电视、广播、网路影片等,进行模拟演练。实不相瞒,我以前茧居在家时,这也是自我训练的项目之一。
我曾被人批评:“说话表情僵硬,睁著一双死鱼眼。”为了洗雪前耻,我一个人的时候,经常对著电视或广播里的假想对象使劲点头,即便场面乏味,也要求自己面露自然微笑,看似自言自语地做反应。
不愿接受别人的称赞和肯定,是因为封闭了自己的心扉。打开心扉的钥匙,就是把反应做得比过去还要大。
无论是看戏剧表演、听音乐会,或者与人对话时,提醒自己要把反应做大,也就是运用点头、微笑、提问、请益等的技巧。当我们打开心扉,自然而然就能接受别人肯定,而不会感到不好意思。
只是把反应做大,自己和对方都会有好心情。
*本文摘自/人生烦恼相谈室/时报出版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