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唇街系列 7】1941年的平安夜不平安

Featured 图示:蚊型巴士(Mosquito buses)车厢内安装两排长凳,8位搭客可面对面的坐于长凳上,川行路线包括了市区到大石路、青草路,和最远的马当路。 图示:蚊型巴士(Mosquito buses)车厢内安装两排长凳,8位搭客可面对面的坐于长凳上,川行路线包括了市区到大石路、青草路,和最远的马当路。

古晋老故事 / 李振源

1941年的平安夜,日军占领了古晋,沦陷初期,老巴刹的杂货店还能如常的营业,售卖店里的存货,但因为货船停航,物资越来越短缺,尽管占领军实施米粮,包括火柴等日用品的配给制,但很快的,杂货店都因无货可卖,陷入了闭门休业的状态。

店家在那段黑暗岁月里,纷纷迁往海口区耕作,吴树钦一家人则依旧留守着空荡荡的店铺,为了糊口粮,他们只得到大伯公岭开芭种蕃薯、木薯和蔬菜。

连最艰苦的时期,都没有离开过海唇街的吴树钦,最能体会到海唇街经营生态,和居住环境的变迁,他还说,4、50年代的老巴刹,在白天里虽很热闹,但到了晚上却很清静,然而50年后的今天,老巴刹的街头上,不仅白天里车水马龙,既使到了午夜时分,依然是车声隆隆,特别是当海唇街东段的店背,开了条贯通神庙街与花香街的道路后,居住在店屋二楼的吴家更是难得耳根清静,尤其是在周末与公共假期的夜晚,三五成群的电单车骑士,驾着他们的摩多车在街道上飙车,震耳欲聋的车声,最是扰人清梦。

老一辈人的记忆所及,在战前穿梭于海唇街的人力车,既载人也载货。

原是条黄泥路

作为古晋的市中心,似乎所有最时髦的车种,都会在海唇街奔驰而过,但是路都是由人走出来的,最早的马路根本也不是为汽车而设计的,早在砂拉越还是汶莱辖土的1841年之前,老巴刹只是条尘土飞扬的泥路,尽管街道上有出租牛车可供载人和运货,可是大多数人都没能力付还租金,依旧以人力背货和安步当车,仅有少数富豪骑马上路。

1895年开始,人力拉车投入服务,这种装有两个大轮子的黄包车很受欢迎,使古晋的街头很快就增加到300多辆。

人力车夫的标准工作装束,是头戴圆形草笠,身穿短袖上衫和蓝色短裤,通常是赤脚在马路上奔走,或是穿上以人力车旧车胎缝成的拖鞋。

老一辈人的记忆所及,在战前穿梭于海唇街的人力车,既载人也载货,一般上由老巴刹拉一名客人到砂督路的甘榜,仅收两分钱的车资,算是早年最热门的公共交通工具。

跑遍各大街小巷的车夫,十有八九是兴化人,正因这一属人最早涉及交通运输业,所以后来的巴士、罗厘和脚车店到汽车行,大多是由兴化人所经营,直至百多年后的今天,兴化人依旧执此行业的牛耳。

装有10至12马力引擎的英制老爷车,车厢内仅拥有两个座位,当年这辆车子在老巴刹缓缓而行时,居民们几乎倾巢而出,夹道观看此“怪物”。

古晋首部私家车

出现在老巴刹街头的首部汽车,是在1907年由慕娘公司从英国输入,专供该公司的经理布拉央使用,为一部装有10至12马力引擎的英制老爷车,车厢内仅拥有两个座位,当年这辆车子在老巴刹缓缓而行时,居民们几乎倾巢而出,夹道观看此“怪物”。

初次看到汽车的老街坊中,有的对此部车子啧啧称奇,有人则略有烦言,更有些人心含恐惧,随着汽车上路之后,罗厘和巴士也相继登场,1912年,古晋的首家巴士公司成立,当时所采用的巴士,属于超迷你型的蚊型巴士(Mosquito buses)。

蚊型巴士的引擎仅有20马力,车厢内安装两排长凳,8位搭客可面对面的坐于长凳上,车子最高时速为14哩,川行路线包括了市区到大石路、青草路,和最远的马当路。

到了1926年,古晋注册的汽车已有50辆,当中16部是巴士,15架为货车,其余的是出租汽车,早年的私家车相当有限,既使到战前,官方也只有拉者、州务秘书和首席法官拥有专车,其余的官员在上下班时,大多靠人力车来接送,而公共工程局备有卡车与吉普车,给予需要车子公干的部门首长使用。

在40年代,拥有私家车的华籍富豪,包括了王长水、黄庆昌、陈木林和王观兴等大亨,当中王长水在战前的私家车上,还挂了“K1”的车牌,此面古晋天字第一号的车牌,后来割爱予他的女婿黄庆昌,之后黄公再传给其公子拿督阿玛黄佛德延用迄今。

1939年寓居所在海唇街店铺二楼的吴树钦业已8岁,就读于现在古晋大厦所在地,由潮州公会所办的民德小学,他犹记得在当时,海唇街的路面已铺了一层平坦的洋灰。

吴老脑海尚很清楚的记得,早年海唇街的路中央并没有分界堤,所以骑着脚车可以自由在路面上兜圈子,初时当局只在街头及街尾,各竖立一根灰柱路灯,到了英殖民地时,才有四方形盐柴电线柱的出现,而由路面至三尺来高的电线柱上,画有黑白相间的斑马线,让道路使用者远远就能察觉到它们的存在。

40年代时,海唇街上的车子不多,吴老回忆称,经过老巴刹街道的,主要是罗厘货车和蚊型巴士,到了50年代,私家车的数量就有显著的增加,然而那年头招摇过市的,尽是莫利米勒(Morris Minor)、奥斯汀、福特等欧洲车种,直至70年代前后,日本车才翻转整个市场。

英殖民地时代,驰骋老巴刹街头的欧洲车种,和少数的澳洲车,皆是铁壳坚硬,外款设计平凡,但很耐用的老爷车,售价每架在1000元左右,老一代的汽车没有装置方向指示灯,所有车子要向左,或朝右拐弯和准备停车前,司机都要把手伸出车窗外打手势,让跟随在后的车辆司机有所适从。

早年,古晋老街巷有很多流动的身影,风雨不改在街上叫卖。他们挑着担子,从这条街到那条巷子,为一日三餐而努力。卖面的、卖粥的、卖酱油的、卖水果的。

脚车当道

脚车是在1900年才出现在街头,过后它在本地穿街走巷达80年之久,直至70年代间,脚车才在不经意间消失于闹市的街道中,成了一种休闲运动的工具。

曾经是上一代市民主流交通工具的脚车,在1954年时,每架卖到80元,最昂贵的名牌脚车是进口自英国,后来中国生产的各品牌脚车,因为价格廉宜而通街都可看到,当年很多民众就象今人想拥有一部自己的车子般,竭尽所能的试着去购买一架私家脚车。

最有趣的是当年的公务员,可向政府申请免息贷款来购买脚车,符和条件的申请者,可分10期来偿还车银予政府。

正因脚车当道,市面上的脚车店成行成市,就连老巴刹这一带,早年也有几家脚车店,经营出售与出租脚车的业务,50年代时的脚车租金每天约一元,租客通常会被要求缴付几块钱的底押金,然后按周缴付车资,很多脚车店甚至会在客户租上半年后,便把脚车送给租客,此外这些脚车店也有提供分期付款的方便,让骑士们按月供车。

5、60年代,脚车几乎是当时年轻人必备的交通工具,尤其是中学生们的最爱,所以每天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学生哥、学生妹骑着脚车上路,到了傍晚后,又可看到青年男女们成双成对的,各骑着脚车并肩沿着街道拍拖,此情此景如今只能成追忆。

既然是种交通工具,脚车骑士虽然不必考取骑车驾照,但还是要遵守各款条例的,其中包括了必须按年向议会缴付车牌税,以及在夜晚上路时需要亮上车头灯,并在后轮的外壳上,装有红色的反射灯。

老政府至独立初期,穿着土黄色短裤的警察,会骑着脚车四处巡逻,取缔违规的脚车骑士,若遇上夜晚没亮灯者,他们会开出罚单,不过大多数的警伯,却喜爱采用最直接的惩罚手段,便是放尽当事人脚车前后轮的胎风,迫使违例者只好推着脚车回家。

没想到领尽风骚80载的脚车,现今已几乎绝迹公路之上,呼啸而行的电单车则鸠占雀巢的充沛街头,按官方记载,古晋首架的电单车,是由次任拉者查理士的儿子,梵恩纳在20世纪初引进,当时他父亲还感到很不愉快,不过尽管如此,民间的电单车数目过后便激增,以致最终电单车取代了脚车,成了古晋街头的主流交通工具之一。

在老照片中可以见到牛车在老巴刹川行。
Last modified onSaturday, 29 December 2018 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