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宝剑藏武汉 荷花池畔舞秋风
- 登载于 小城故事
砂拉越媒体游访神州17天 --武汉足迹(一)
●黄金花
位于湖北省东部的武汉在春秋战国时属楚国范围,这不禁令人想起楚国之魂屈原,楚国智者老子,崔颢题诗的黄鹤楼,楚国王后桃花夫人,楚国公主芈月....。思想楚国八百年的历史长河和名人异士的事迹,怎不令人神驰!
9月19日从宜昌坐动车来到了武汉,初尝秋老虎(立秋以后短期内回热天气的俗称)的厉害,高温在34℃以上,一点风都没有,即使换了凉快的薄麻衫,也像是进了桑拿房。这样的午后顶着酷热走访了百年名校武汉大学,去了东湖景区。
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部的东湖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曾为中国最大的城中湖(现在最大的城中湖为武汉江夏区的汤逊湖)。原来东湖历史底蕴深厚,屈原曾在东湖“泽畔行吟”,楚庄王曾在东湖“清河桥”附近击鼓督战,刘备也曾在东湖磨山东峰设坛祭天....。
历史人物已经远去,景色正当前,我在那个炙热的下午,流连在东湖荷花池。原来东湖荷园7月初是进入盛花期,今年的6月中旬到8月底还有办过荷花节。荷园建有8百多个荷花品种池,种植7百多个荷花品种,品种资源居世界之最。
错过盛花期,有幸还能看到一些零落的粉色荷花,淌游在大片的绿叶中,摇曳生姿,跟着荷叶不断跳着圆裙舞。我突然意识到,荷花池畔居然有风!
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是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据武汉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喻峰说,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着稀世宝物-越王勾践剑,乃属春秋晚期越国青铜文物。宝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望山楚墓出土时据说毫无生锈,仍寒光四射,锋利无比。
可惜我们到武汉时,原本列入参访行程中的湖北省博物馆闭馆修缮,无缘一见越王勾践使用过的宝剑。

●黄鹤楼的标志是两只一高一低的黄鹤眷侣,脚踩龟背(龟山),龟背上缠着条蛇(蛇山)。
黄鹤不知何处去
武汉还有一个名闻天下的景点-黄鹤楼,唐宋诗人骚客登临黄鹤楼留下不少千古绝唱,当中首推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题诗李白搁笔”最为人们津津乐道。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崔颢的形象和他的这一首名作就刻在《搁笔亭》对面的石墙上。
李白本身其实也留下多首提到黄鹤楼的诗作,比较有名的首推“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另外,宋代苏轼和唐代王维也都写过黄鹤楼的诗作。甚至现代的毛泽东,在1927年时也留下一首大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黄鹤楼值得细细鉴赏的不仅仅是诗词,还有他的建筑特色与历史文化底蕴。
根据记载,最早的黄鹤楼是建于公元223年的三国时期。今天我们见到的5层高黄鹤楼并非原来的黄鹤楼,也不建在遗址。
在三国时期,武汉与湖北省周边地方是古战场,东吴孙权在长江边修建军事了望塔。由于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随着江夏城地的扩建和发展,黄鹤楼逐步演变成为观赏楼,从军事功能转向游览功能,并且从最早的3层建高到5层楼。
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及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

●武汉市外办副主任喻峰认同华侨与华人的贡献都要受到重视。

●砂拉越媒体访华团在黄鹤楼留影。
长江经济布局 3个超大城市
来到了整个行程的第9天,9月19日到21日在武汉停留的3天2夜里,除了参观武汉大学及武汉市规划展览馆,到东湖听涛,游览黄鹤楼,晴川阁,楚河汉街之外,此行唯一的官方活动就是与武汉市外办进行交流。
武汉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喻峰,武汉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陶文玲,武汉市商务局(招商局)招商专员刘敏,长江日报主编施敏,武汉电视台外语频道记者何琳,汉欧商务操作部副部长江帆,汉欧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陈丽东出席交流。
喻峰介绍说,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的名城,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现辖13个行政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东湖高新区、武汉开发区、临空港经开区),总面积85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9万人。
在中国超过一千万人口属于超大城市,中央政府在长江经济带布局3个超大城市,一个是上海,一个武汉,一个重庆。
武汉拥有3500年文明传承,是中国建城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源起于殷商盘龙古城的武汉,是中华知音文化之根、楚风汉韵之地、白云黄鹤之乡,留下了大禹治水、屈子行吟、孙权屯军、木兰从军等千古传说;汉口开埠、兴办洋务,开启了中国近代工商业文明;辛亥首义终结帝制、肇建共和,创下不朽历史功绩,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鲜明的地域人文特色。
武汉是正在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1.3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9、副省级城市第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72亿元、增长1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6亿元、增长10.4%,主要指标均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中国十大幸福城市”榜首
喻峰说,去年以来,武汉频频登上各类荣誉榜单:荣登“中国十大幸福城市”榜首,被中国新闻社评为全国2017年度唯一城市创新奖,入选2017年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连续十六年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再捧“长安杯”。武汉日益成为全国媒体高度聚焦、刷屏点赞的城市,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喻峰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聚焦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等近50项国家重大改革发展试点落户武汉,武汉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在长江流域,武汉要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脊梁;在中部地区,武汉要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在全国,武汉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成为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在“一带一路”武汉要成为重要节点城市。
喻峰也向媒体团详细介绍了武汉的特点。

●楚国之魂-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的雕塑竖立在武汉新地标“楚河汉街”东入口。汉街是以民国风格建筑为主体,极具时尚元素的现代建筑和欧式建筑穿插其中。
武汉的七大特点:
(一)区位优势明显
武汉地处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如同围棋棋盘的天元之位。以武汉为圆心、1200公里为半径画圆,可覆盖中国11.6亿人口、92%经济总量。这里是全国四大铁路主枢纽之一、全国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节点、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内陆门户机场,是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铁路客运量居全国前列,阳逻港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
当前,武汉正加快由“九省通衢”走向“九州通衢”、走向“五洲通衢”。一是建设国际陆运枢纽。武汉是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高铁之心”,高铁可直达全国25个省会城市;国际班列可直达欧亚大陆28个国家60多个城市,中欧(武汉)班列率先开通“天天班列”、回程实载率居全国之首。二是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天河机场年吞吐能力达3500万人次,现有国际直达航线56条,居中部之首。距离武汉仅50公里的鄂州顺丰机场,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货运机场。三是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武汉是中西部最佳“出海口”,去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30万标箱、增长20%,通达东亚、东南亚7个国家和地区,居世界内河港口第一方阵。依托以上三大枢纽,我们正在加快建设国家多式联运枢纽,目前铁水联运规模居全国内河航运之首。
(二)科研教育发达
武汉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现有两院院士63名、国家级科研机构87家、高等院校89所,在校大学生最多时近130万,是世界在校大学生数最多的城市之一。武汉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东湖高新区是全国第2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
去年以来,武汉市积极探索“大学+”发展新模式,部署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努力把科教资源变为武汉发展优势和竟争胜势。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技术合同交易规模超千亿元,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位居副省级城市第1;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人数30.1万。累计引进诺奖得主6名,“千人计划”专家477人,人才总量达到240万人;拥有独角兽企业5家、居全国城市第5位,集聚50余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武汉肩负着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任,东湖开发区是第二个获批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我们正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构筑“人才金字塔”,集聚更多的“城市合伙人”,努力打造世界级大学之城。力争到2021年留下大学生100万,建设诺奖专家领衔的高端实验室10个,培养集聚院士150人,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规模的长江科学城,为加快建设全国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莫定坚实基础。
(三)工业基础雄厚
武汉产业体系完备,拥有41个工业行业门类中的39个。武汉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已奋力实现华丽转身,焕发出勃勃生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近1/50,是世界主要的光通讯科技创新及产业基地,是国家存储芯片产业基地,“中国光谷”蜚声海内外,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拥有汽车、信息技术制造、装备制造、能源环保、钢铁、食品及烟草6个千亿级产业。全球10大汽车制造厂商中有4家在汉投资,是中国拥有车系最多的城市,“中国车都”初具规模。桥梁、高铁工程设计及建设能力居全球领先地位,成功入选世界设计之都。
当前,我们正全力推进四大国家新基地建设,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升武汉产业在全国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存储器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研发制造基地,构建“芯-屏一端-网”全产业链,打造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世界级光电子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引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城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打造特色数字经济体系。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推动汽车产业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大力发展下一代汽车,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打造世界级商业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生物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努力打造世界级生命健康产业中心和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四)城市功能完善
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大开大合的城市地理人文格局世界少有。江汉朝宗、龟蛇对望,是武汉乃至整个长江最为形胜之处。依托这一独特禀赋,我们正在持续优化武汉大都市空间战略格局,以长江文明之心为重点提升建设“历史之城”,打造世界级历史人文集聚展示区;以长江主轴为重点优化建设“当代之城”,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以长江新城(新区)为重点规划建设“未来之城”,打造世界未来城市样板。我们将力争在2020年前,每年通车2条以上地铁线,总里程从去年的237公里达到400公里左右;实现“十一桥二隧”横贯长江,形成“五环二十四射”快速路网体系,坚持走精心设计、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整治发展路子,推动全域城市功能品质、综合承载力全面升级,使城市更加便利、更加现代、更加宜居。
(五)环境友好宜居
武汉生态禀赋优越,长江、汉水在此交汇,166个湖泊镶嵌城中,水体超过市域面积26%,占比居中国大城市之首,人均拥有淡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是名副其实的“江城”和“百湖之市”。近年来,武汉建成40公里、500万平方米江滩公园,规模居全国之首,绿道总长超过1300公里,森林公园、湖泊公园超过30个;高水平规划建设东湖生态绿心,东湖核心区域水质达到40年来最好水平,东湖绿道获第三次联合国人居大会推介,总长超过102公里;将昔日亚洲最大垃圾场建成生态公园,荣获全球C40(城市气候领袖群)城市气候领导奖,去年我市武青堤综合整治再获C40城市奖。
全市每年70%以上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3,拥有一大批全国知名中小学。医疗条件优越,集聚了同济、协和等一大批高水平医院,三级医院45家,居全国城市第5位,积极布局泰康等一批国际化高端医院。拥有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武汉网球中心等一批国际一流文体场馆,常年可以观赏世界最顶级艺术演出和体育赛事,世界飞行者大会、武汉国际马拉松、水上马拉松、武汉赛马节“四马奔腾”品牌效应誉满全国,今年还将举办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大会,明年将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已成为国际国内重要赛事举办地。2017年武汉蝉联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入选国家首批15个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首批中国十大旅游休闲示范城市。
(六)旅游资源丰富
武汉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有178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盘龙城商朝遗址、辛亥革命首义军政府旧址、中共“八七会议”旧址和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等29处。黄鹤楼、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为国家“5A”级景区(点),湖北省博物馆、归元禅寺、武汉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19大景区入选国家“4A”级景区(点)。
2017年,武汉拥有A级旅游景区42个,星级以上宾馆68家。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57亿人次,增长11.3%,国内旅游收入2698.53亿元,增长12.2%。接待海外旅游者250万人次,增长11.1%,国际旅游收入16.93亿美元,增长11.7%。全年出入境人数207.4万人,增长51.5%。去年8月,武汉被原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称号。
(七)开放合作之城
武汉与国际交流密切,法国、美国、韩国、英国先后在汉设立总领事馆。吸引19家境外经贸机构入驻,拥有27个国际友好城市、81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结好城市数量居中部第一。
目前在汉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265家。2017年实际外资达96.47亿美元,2018年1月至7月实际外资达69.5亿美元。同比增长百分22.8。

●砂拉越媒体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及当地媒体人员进行交流。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