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入民宿 有趣也有质

“非遗+民宿”是文旅融合新业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体验融入民宿,为游客提供体验传统文化的新空间。近日,由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非遗会客厅·非遗民宿旅游创新发展活动在陕西省留坝县举行。全国各地的民宿业界代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话“非遗+民宿”,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马伯庸:任性一把

采访时间定在上午9:45,出版社告诉马伯庸,准时到达即可。马伯庸想了想,那不行,每天8点半开始“上班”,采访之前那一个多小时,干吗去呢?他背着电脑,一大早就到了出版社,找一间会议室,8点半准时打开电脑,开始“工作”。

驯鹰人库尔马西:半个多世纪的传统文化守望

“养鹰,是我们家几代人的传统,也是我一生最喜欢的事。从小我就看到家里养着鹰,几十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近日接受采访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库尔马西·胡特曼如是说。

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驯马人

每一个夏天,都是阿古德木的比赛季。这些天,他没事就和马泡在一起,筹备将于下周举办的“锡林郭勒盟级蒙古马超级联赛”。之前,他和家人组队,经过嘎查级、苏木镇(场)级、县(市)级三级比拼,终拿到驯马决赛的入场券。

陈灿培:拾起飞虎队的记忆碎片

笔挺的军装、印有七国文字的救助血符、泛黄的老照片、书写牵挂的旧书信和纪念战功的各式勋章……记录着飞虎队援华历史的文物陈列在各地博物馆的展台上,讲述着中美人民并肩作战的友谊。在它们背后,有一位华人近20年的搜集和捐赠。

王菊:用绣塑布偶诠释传统符号与技艺

“对网络热点进行再创作,不仅能引发年轻人对国潮文化的关注,还能实现非遗的‘破圈’传播。”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单秀梅的新疆新星市绣塑布偶代表性传承人王菊说,她正在构思一个特别的作品,以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

《封神》里的西岐,找到了

2024年4月20日,陕西宝鸡,有甲骨出土。当天,考古队员用手铲在探方中清理遗迹,新的土层中露出了骨头。在这座三千年前的特大城市中,骨头并不罕见,兽类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和食物来源。但经验丰富的技师李宏斌看出异样,捡起一片兽骨,用手指抹去表层泥土后,惊呼起来: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