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吴诰赐
在砂拉越成邦江,有一场已持续16年的年度盛事,那便是德教会紫川阁所启建的中元普度法会。它不仅仅是一场传统的宗教仪式,更是一场融合了信仰、文化与社会动员的独特实践,实现了“阴阳两利”的深远功德。下文为笔者这些年的观察心得初探》
法会:道家科仪与德教扶鸾的结合
紫川阁的中元法会以道教的严谨科仪为基础,如放发榜文、镇军、上疏文、点祖等,都遵循着古老的传统。然而,紫川阁巧妙地融入了德教独有的扶乩仪式。这种融合赋予了法会新的生命力。扶乩不仅是神灵传达旨意的渠道,更成为超度者与受超度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许多信众正是被这种沟通的可能性所吸引,踊跃为已故先祖设立莲位,寻求一份心安。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扶乩所降下的乩文,字字珠玑,成为了紫川阁重要的宣教工具,将德教的教义和善行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多元色彩:供品和仪式
法会初期,所用供品是传统性的三牲五果瓜菜及斋品,后来乩文一批,供品呈多元,另设清真、儿童供区,显现马来西亚多元色彩,无一边缘。今年,更在第二晚(起初是平安宴,后来是诸神巡游)礼请藏传喇嘛,启建火供法会,形式不同而目标一致,和而不同,促成中元超度法会的终极目标。
本土工艺的复兴:纸扎匠人的无师自通
中元法会的启建,也意外地复兴了成邦江本土的传统工艺。在法会举办之前,当地几乎没有专业的纸扎手艺人。但为了法会的需要,每年必须制作大士爷、金山银山、五马等大型纸扎品。在紫川阁老乩手姚镇伟的带领下,一批工匠通过实践和摸索,竟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这门技艺。
年复一年,他们的作品日臻精致,从简单的骨架到繁复的细节,都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如今,这支由紫川阁培养的团队不仅为本阁服务,还常年协助其他友阁制作纸扎,让这项本土传统工艺得以薪火相传。这不仅仅是技艺的复兴,更是社区凝聚力的体现。
结语
紫川阁的中元法会,已然超越了单纯的祭祀活动。它以独特的融合模式,在抚慰人心、超度亡魂的同时,也带动了社区的文化传承和人际联结。这是一场跨越阴阳、文化的盛会,更是一次善念的广泛动员,其功德深远,影响绵长。
另外,笔者认为这16年来的法会乩文集是值得以学术的角度分析与研究,以洞察德教会这源自潮阳地区的“宗教”在南洋,尤其是成邦江的本土化过程及其带来的社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