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护腺指数偏高以为发炎 蛋蛋紧紧的竟患摄护腺癌晚期

(优活健康网记者/冯逸华报导)74岁蔡先生早年健检时,发现摄护腺特异抗原(PSA)指数偏高,以为只是发炎多休息就好,因此延误就医。4年后虽无血尿症状,但因坐下时感到“睾丸紧紧的”就医,竟确诊第4期转移性摄护腺癌,经手术与荷尔蒙治疗,但病情恶化,进入转移性去势抗性阶段。所幸透过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正子摄影找出病灶,接受精准放射标靶治疗后,疼痛缓解、精神恢复。

根据卫福部2022年癌症登记报告指出,逾9,000名男性确诊摄护腺癌,发生率高居男性癌症第3位,较前一年成长6.3%,为男性10大癌症中增长幅度最快,成长率更是大肠直肠癌的2.3倍。此外,摄护腺癌也是台湾人2023年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每年逾1,800位男性因此丧命。

台湾泌尿科医学会理事长、三军总医院兼职主治医师查岱龙表示,摄护腺癌初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许多男性即使出现排尿不适,也常误以为是正常老化现象,或因心理上忌讳雄风不振、担心就诊遭受异样眼光,而迟迟不愿就医,等到被伴侣或子女劝说带来看诊,往往已经错过黄金治疗期。

查岱龙说明,摄护腺特异抗原(PSA)检查未列入公费筛检,也是导致中壮年男性错过早期诊断机会的原因之一。他建议,50岁以上男性及具摄护腺癌家族史等高风险族群,应定期进行健检及摄护腺特异抗原检查,若摄护腺指数偏高,切勿轻忽。

基隆长庚医院院长吴俊德表示,摄护腺癌好发于60~75岁高龄男性,因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在肿瘤压迫膀胱、尿道或转移至骨头引发疼痛时才察觉异状。统计显示,约有3成患者确诊时已出现癌症转移,并合并癌细胞转移,导致摄护腺癌死亡率始终居高不下。

吴俊德说明,早期以摄护腺手术或放射线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疗效良好,5年存活率达近9成;若为晚期,则多采用荷尔蒙疗法,藉由降低体内雄性素(睾固酮)浓度,以抑制癌细胞生长;即使是转移性摄护腺癌,5年存活率仍可达约5成。

然而,一旦荷尔蒙疗法与化学治疗失效,进入“转移性去势抗性摄护腺癌”阶段,不仅常因骨骼转移引发剧烈疼痛、影响行动力,甚至可能陷入无药可用的治疗困境。吴俊德指出,当落入此病程阶段,5年存活率将骤降至仅剩15%。

和信治癌中心医院核子医学科主任黄玉仪表示,近年研究发现,超过8成摄护腺癌细胞带有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可透过正子扫描确认病灶是否阳性。若为阳性,则可采用精准放射标靶治疗,将放射性同位素与辨识PSMA的药物结合,精准攻击癌细胞,避免破坏正常组织,有效降低副作用。

黄玉仪说明,研究显示,转移性去势抗性摄护腺病友接受新一代精准放射标靶治疗,疾病恶化风险降6成、整体死亡风险降低近4成,不仅能缓解疼痛、减少骨骼相关并发症,更有助于改善癌友生活品质。

查岱龙指出,台湾泌尿科医学会最新治疗指引,已将转移性去势抗性摄护腺癌,纳入新兴疗法选项,包括标靶药物PARP抑制剂,以及新一代精准放射标靶药物,接轨国际治疗趋势,为病患提供更多元有效的治疗选择。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

Last modified onTuesday, 05 August 2025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