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达65% 持续超过3个月尽快就医

(优活健康网记者/冯逸华报导)48岁林小姐因罹患乳癌,接受右侧乳房全切除手术,术后却长达半年饱受电击般的慢性疼痛困扰,虽然回诊服用止痛药但疼痛仍无法缓解,严重影响生活品质。经台北慈济医院疼痛科主任施秉成问诊后,评估林小姐是乳房切除后的疼痛症候群,予以针剂注射介入治疗,阻断该处痛觉神经的传导,彻底缓解疼痛,让她得以重拾正常生活。

施秉成表示,乳房切除后疼痛症候群(PPBPS)是一种发生在乳房切除手术后的复杂慢性疼痛疾病,患者常在胸部、上臂或腋下出现中至重度疼痛(疼痛指数4~6分以上),且持续超过3个月不消退,为常见却易被忽略的慢性疼痛问题。根据国外研究,乳房切除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高达20~65%,远高于一般手术后仅约3%的慢性疼痛发生率。

施秉成说明,乳房切除后疼痛症候群属于由多重机制引发的神经性疼痛,可能与神经受损后的异常放电、中枢敏化、疤痕沾黏或慢性发炎等因素有关,不仅会产生持续性疼痛,还可能伴随灼热、电击感、刺痛等症状。

施秉成指出,乳房切除后疼痛症候群在临床上常见的风险因子包括:

● 40~5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
● 接受腋下淋巴廓清术者
● 术后疼痛未控制良好者
● 术前已有明显疼痛者
● 焦虑及忧郁倾向病人
● 基因遗传
● 肥胖

施秉成提到,乳房切除后慢性疼痛的生理机制相当多样,主要包括3种类型:神经再生性疼痛、神经病变性疼痛及感觉性疼痛。此外,慢性发炎反应或心因性疼痛也可能是导致疼痛的机制之一。由于病因复杂,大多与周边神经损伤有密切关联,需透过专业医师评估。

施秉成指出,针对此类患者,除了口服药物治疗外,医师亦可采用超音波导引神经阻断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痛觉神经周围,以中断异常的神经传导讯号,达到诊断与治疗的双重效果。对于疼痛顽强难解的个案,亦可考虑施行电烧治疗,通常可有效缓解疼痛约半年,若疼痛复发可反覆执行。

由于年龄、基因、手术方式等都是无法控制的风险因子,因此唯一预防方式就是控制好术后疼痛。施秉成提醒,若术后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或在手术一段时间后才出现疼痛恶化情形,应尽早前往疼痛科门诊,由专业医师进行评估与治疗,避免转为慢性疼痛影响生活品质。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

Last modified onTuesday, 05 August 2025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