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盟改革之路还能走多远?
- 登载于 时评/专栏
文/陈锦松
1998年安华遭革除副首相职务,轰动全国,时任首相马哈迪再次证明逆我者亡,顺我者昌。二十年后时移势易,两位政坛宿敌突然走在一起,三年前安华与马哈迪的「世纪之握」已预告,两人化敌为友最终改变了马来西亚历史,推翻呼风唤雨六十一年的国阵。
过去马来人的政治版图一直没有变化,是因为他们对巫统忠心耿耿,巫统如同一个强大的保护伞,相信唯有巫统才能保障其权益。巫统也深信,马来人的利益与其政党利益唇齿相依,挑战巫统执政地位,等于否决马来人在这片土地的绝对主导权。
国阵的组成,表面上是各成员党分享权力,实际上须以巫统马首是瞻,俯首称臣。马华公会号称代表华人,身为国阵一份子,却对巫统剥夺华人的基本权利,敢怒不敢言。巫统长久以来的淫威使得其他成员党唯有逆来顺受。
华社对马华公会又爱又恨,当马华还在国阵时,要争取华社权益,通常得祈求马华藉著在朝的便利,安排拜会高官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尽管明知当家不当权,马华还是虚与委蛇,做足表面功夫安抚华社。
如此处境,该党第八任总会长翁诗杰曾刻画地入木三分:马华以前还能获得巫统「剩剩余」的发展工程,如今得仰人鼻息,只能取到少之又少的东西。他感叹马华从前还捡得「剩菜」,现在仅能冀望从巫统餐桌上拾到面包屑。
马华公会的尴尬处境,与其一味讨好巫统,跟华社渐行渐远不无关联。该党在2008年大选遭遇重挫,原有三十一个国会议席锐减至十五个。为了提振士气,2011年时任总会长蔡细历誓言,如果在2013年第十三届大选成绩更差,马华将不出任内阁部长,从中央到乡野连带失去一万多个职位,再也见不到马华代表。这番喊话本来是吓唬华社,在朝没人,华社才会体会「失去马华的痛苦」。结果苦肉计无效,2013年大选溃败,竞选三十七个国席及九十个州议席,仅赢七国十一州。
本来从政要言而有信,蔡细历下台后未意料到,以廖中莱为首的新领导层隔年召开特大,通过重新接受出任各级政府官职议案,求官心切让人留下话柄。在2004年至2008年最鼎盛时期,马华公会拥有四名部长、九名副部长和四名政务次长,2008年政治海啸后,减至四名部长及七名副部长。
巫统未把马华不入阁当一回事,不然华社怎么可能在争取权益时依然寸步难行。巫统拒绝释出善意,马华只有继续原地踏步。
巫统一向强势领导,从未全盘考量华社的诉求与想法。单是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就足以把马华公会困在牢笼,动弹不得。统考自1974年主办至今,俨如华社的教育图腾,从过去风起云涌争取创立华文独立大学,到今天争取承认统考,几乎一脉相承,代表著华社对母语教育的坚持与执著。惟对马来社会而言,统考是独立中学的内部考试,仅限全马六十间独中,对国家教育体系不构成威胁。2012年关丹中华中学成立后,似乎已改变这项游戏规则,遂引发争议。
关中学生可不可以、应不应该报考统考,华社内部理应团结一致、对外争取,早期向国阵政府施压,如今应继续向希盟讨个公道,岂料演变成华教领导机构的内部分裂,还对簿公堂,这是华社的不幸,为华教留下不光彩记录。
巫统的种族意识形态,经年累月塑造,要彻底转变成多元价值,绝非一朝一夕能成事。不少人期待希盟执政后,得以打破种族藩篱,立竿见影扫除种族主义的幽灵。然而,事与愿违,种族主义根深蒂固,其他族群对自身权益的争取,被理解为对国家不忠诚。马来人虽然是国内最大族群,占三千两百万总人口之比例高达68%,却华人的商业成就、争取基本权益,没有安全感。
马哈迪认为承认统考需考量马来人的敏感度,前财政部长达因(Daim Zainuddin)也清楚表达「马来西亚要想成功,马来人就必须成功」(For Malaysia to succeed, Malay must succeed),可见统考承认这路不会走得很顺畅,只是众多问题的冰山一角。最近大学预科班悬殊的种族比例固打制,更让华社体会到马来人保护伞不只无法去除,反而变本加厉。
希盟许多选前的诉求,对构建新马来西亚愿景令人期待,一旦当上政府、官拜部长,或许才领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希盟不是一个强势的政府,尽管获得华(95%)、巫(30%)、印(62%)的不同支持率成功执政,改革路上遭遇的障碍,不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当拒签《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Rome Statute),即反映出政府力有未逮,顾前瞻后。
国人可以批评政府施政的执行力,但希盟清楚看到巫统与伊斯兰党结盟后,刻意丑化马哈迪是行动党的傀儡,正如巫统代主席莫哈末哈山(Mohamad Hasan)讽刺国会有太多的外来者(penumpang),令马来人自觉像是「客人」(visitor),暗讽内阁很多非马来人部长,充满种族意味。而王室力量介入政治层面与「看不见」的商业利益,使得希盟治国压力更大。
虽然种族妖魔化是致命伤,但身为执政党,应知有所为、有所不为,本月初在吉隆坡的「捍卫伊斯兰主权集会」企图威慑希盟政府,包括反对承认统考,要总检察长下台。如果马来社群对希盟的认可度不断被消耗,预计最终难以持续推动改革,国人将深受其害。若无法有效化解种族争端,未能抵销巫统与伊党联手恶意破坏、马华的附庸,希盟能走多远确是个未知数。
转载 / 当代评论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