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麻省理工的精神 我们是Maker我们不淘宝
- 登载于 中国万象
由手作仔、到工匠艺术、到3D打印和雷射切割技术,maker浪潮由美国飘洋过海来到台湾、香港和内地。顾名思义,maker精神提倡原创、自造,也重视分享,参与的多数是青年。香港小童群益会将maker理念推广到少年及儿童,让他们实践由“想”到“做”的过程,领悟当中的成功和失败。
新世代讲maker这个字,很潮。maker文化讲求创作和分享,苹果电脑创办人Steve Jobs在他的车房中制造出第一代电脑,就是最好的示范。前总统奥巴马也极为提倡maker精神,视之为美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更设立“全国自造日”(National Day of Making),甚至在白宫举办自造者嘉年华(Maker Faire)。
早期的maker概念是来自波士顿的麻省理工(MIT),MIT教授在校内设立Fab Lab(数位制造实验室),开设“How to make (almost) anything”课程,让哈佛、MIT学生报读,慢慢形成一股自造浪潮。波士顿本来就是许多创业家和自造者的聚脚地,他们双向切磋,撞出不少创意火花。
.jpg)
.jpg)
.jpg)
设计制作分享 co-work锻炼心态
maker强调个人主体性,因此并没有中文官方译法。在台湾,maker一般译作“自造者”,在内地一般译成“创客”,香港则直接叫maker。“小童群益会成立的宗旨,是提倡读书、游戏、做手工。其中,做手工正是maker的理念。”小童群益会服务总监(机构发展)陈国荣指,在马会赞助之下该会启动maker创客教育计划,计划重视Design、Make、Share三个元素,除了自创、动手做之外,还渗入人文精神,包括要小朋友学习自我改善、与人交流和分享,“我们特别强调的是:由意念到制成,无论做得几好、几差,都必须是自己喜欢才去做。”陈国荣也补充:“我们还要他们学co-work。虽然和其他人合作,效率有时比自己一个做更慢,但我们要求co-work。这是一个心态的锻炼。”
目前小童群益会的粉岭、深井和秀茂坪中心均设有maker工作间,锯、电钻、热溶胶枪,以至各类工具和安全装备一应俱全。曾受训的社工会教导小朋友和青少年如何安全使用PVC胶管、木方、皮革以至一切可用物料,来进行有趣创作。
“制作有时很夸张,例如一台足球机的一木一板,都可以全人手制作出来。”深井中心主任林嘉丽笑说,秀茂坪中心的青少年maker合共花了一百小时,才合力做出这台像真度十足的足球机,当中包括了精确的木工技术、3D打印技术,至于用来接着玩具足球的网,则要用上绳索编织知识。
三间中心上月举行联合开放日,把小朋友的作品一次过大晒冷:7岁、8岁的小朋友创作座台装饰,10岁以上的年轻人则做简单家具,甚至用PVC喉管或木方做成手机扩音器。
“曾经有一位来自基层的男生,小学生,家有很多兄弟。他住公屋,环境十分挤逼,家人不够凳坐。他来到中心做maker,想家里有一点改变,就决定砌一张木凳,希望让家人坐得舒服。”小朋友的温情,见于他对家庭的付出。“这张凳,花了男生很多心血,但最后在家里不被容纳。因为他的家太逼了,没位放。”该会粉岭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社工何锦屏说,尽管如此,孩子们仍然透过maker计划,强化了与家人的感情。
.jpg)
.jpg)
为家人制作家具 玩具车变遥控四驱
13岁的林凯俊(Max)经常去小童群益会“蒲”。他爱上maker这身份,特别喜欢用木板自做实用家具。Max除了砌了一张可以在不用时拆件收藏的小书桌给自己用,还做了一张可以用来放鞋履的矮凳,打算送给公公。“公公因为年纪大,又腰痛,所以做一张矮凳,让他可以放在大门旁边,坐着来换鞋。换完鞋后,又可以马上将双鞋放进凳里,不必另外再找方放。”
由于矮凳是为老迈的公公而做,必须十分巩固,否则若在使用途中突然烂了,公公跌倒受伤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Max一边展示其作品,一边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心思,“所以我加装了四个角码,另外凳的每面都镶了十粒螺丝用作固定。本来,每面六粒螺丝已经够,但为安全计,都装多几粒,以防万一。”
另一位13岁的中二学生何智恒,像一般大男孩一样,沉迷遥控车。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研究将玩具车改装成遥控四驱车,“我改装的四驱车,前车胎可以带动车辆左右转动,十分灵活!”不过他对自己的作品仍有不满意之处,“有好多改善的空间,例如电池,应该可以改用一些续航力长一点的锂电池;另外,车胎也可以改大一点,那就可以变成遥控越野车。”
.jpg)
.jpg)
比网购更独特 凭双手改变未来
深井中心社工唐利辉笑说,maker经验为年轻人带来不少转变。以前,每逢出现物资短缺,一些青少年会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在网上购买现成物品,但经过maker实践之后,他们的口头禅已变成“不必淘宝,我都做到”。价值观改了,他们现在觉得自制物品比网购的成品更独特。有些未够10岁的小朋友更懂得将废弃玩具部件加工,转作相架、耳机盒等实用物品送给父母,连社工都另眼相看。
秀茂坪中心副主任刘向仁表示,青少年对数码技术的掌握能力十分高,在创造过程中,他们需要将产品不断完善,其间会面对很多失败,但无伤大雅,“错了,继续做,想方法更正,然后慢慢越做越仔细。”像中心的一班男孩将玩具车改装成为遥控四驱车,从中得到不少宝贵的失败经验,绝对难得。
林嘉丽最后形容,整个maker的创作过程,就是让青少年相信自己可以凭双手带来改变,“由改变物品用途,到改变自己、改变和家人的关系,又或者是在社区带来小改变。”创新、求变、关怀,本来就是maker的神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