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情绪低落是忧郁症吗? 心理师授5招助重拾复健动力
- 登载于 保健123
(优活健康网记者/冯逸华报导)72岁的王伯伯在中风后左侧偏瘫,起初家人以为他的忧郁情绪只是因为无法走路,但随著复健逐渐有进展,他却仍整日愁眉不展,对以往喜爱的音乐和孙子们的陪伴也毫无兴趣。经进一步临床评估发现,王伯伯的情绪低落除了与失能带来的挫折有关,也因中风影响了脑部情绪调节的神经回路,使他更难排解负面情绪。
在专业药物治疗与心理支持介入后,王伯伯才逐渐恢复情绪平稳,并重新投入复健。同时,家人也配合安排简单任务,例如折毛巾、帮孙子检查孙子作业等,并适时给予肯定,让他重拾“能够帮忙”的价值感,逐渐减轻了挫折情绪。
脑中风是常见的重大伤病之一,根据临床观察,有超过一半的中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忧郁症状,严重时会影响复健动机和生活品质,增加自杀风险。卫生福利部苗栗医院神经内科临床心理师刘怡君表示,忧郁的产生并不只是单纯中风后失能带来的失落,也可能是大脑受损而引发的情绪症状。
为什么中风后容易出现忧郁情绪?刘怡君说明,中风后忧郁的成因可分为3大类:
● 大脑受损引起:中风若波及与情绪调节相关的脑区,例如前额叶、基底核或边缘系统,会造成神经传导物质失衡,使患者持续处在情绪平板、忧郁和无动机状态。
● 失能造成:当中风导致偏瘫、语言困难,患者因无法自理生活或丧失工作能力感到挫折,进而产生忧郁情绪。
● 生活适应不良引起:回归家庭或职场后,因功能无法符合角色期待,逐渐产生孤立、无力感陷入忧郁。
刘怡君提醒,民众常误以为中风后忧郁,只是“心情不好”或“想不开”,其实这可能是大脑受损引起的忧郁,更需要医疗介入,否则患者可能因此而拖延了复健时机。她建议照护家人,可从以下几方面著手,协助患者走过情绪低谷:
1. 陪伴与关怀:复健是场长期马拉松。建议家人可轮流陪伴,或透过视讯连线,减轻主要照顾者的压力,也能让患者感受到稳定的支持。
2. 适量关心:过度的“你要加油”、“你一定要好起来”有时反而让患者觉得压力大。尝试用日常的小句子传达他的价值,例如:“看到你在家里就很安心”、“有你在,家里就很完整”。
3. 增加成就感与控制感:安排一些“能做到的小任务”,例如帮忙摺毛巾、挑选要吃的餐点,或决定今天要穿哪件衣服。这些日常选择能让患者感受到自己依然有贡献,避免完全陷入“被照顾者”的角色。
4. 多元沟通管道:中风常影响语言,患者可能“心里知道,但说不出口”而导致沮丧。除了持续语言治疗,也可以用图片、字卡、手写板等方式帮助患者表达。若语言障碍严重,则可以透过拥抱、牵手、轻拍肩膀等肢体接触传递支持。
5. 寻求专业治疗:若患者忧郁情绪严重影响生活或复健,务必寻求专业医疗介入。现今的抗忧郁药物副作用已大幅降低,尤其针对大脑受损引起的忧郁更能有效改善。同时,心理治疗与复健并行,也能帮助患者逐渐找回生活平衡。
刘怡君强调,中风后的忧郁并不可耻,也不是患者不够坚强,而可能是来自大脑的受损和生活的巨变。唯有正确理解,患者与家属才能不再把情绪困扰视为软弱,而是需要积极介入的一部分,及早寻求医疗协助。唯有身体与心理双管齐下,患者才能真正走向复原之路。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