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如何刮痧自救? 中医教出痧手法助快速退热
- 登载于 保健123
(优活健康网记者/冯逸华报导)中暑是夏季常见问题,因高温潮湿导致热量无法散发,引发不适。中医视中暑为“暑病”,与暑热、暑湿侵袭有关。中医师指出,刮痧作为中医疗法,刺激经络和穴位,以促进气血循环,达到缓解疼痛、舒缓肌肉、排除毒素等效果,可缓解中暑症状。但刮痧有哪些诀窍和禁忌?中暑又该如何预防?以下整理一文看懂。
彰化马光中医诊所中医师刘宗升表示,中暑是夏季常见的健康问题,主要因高温与潮湿使体内热量无法有效散发,造成身体不适。在中医观点中,这属于“暑病”范畴,与暑热及暑湿的外邪侵犯有关。而刮痧则是中医常用的疗法之一,可帮助舒缓中暑带来的不适症状。
刘宗升说明,中暑是外感六淫中的“暑邪”侵袭人体所致,易伤津耗气,导致人体阴津不足。且夏季气候热,暑邪常与湿邪相结合,阻滞气机,易扰乱心神,引起头晕、意识模糊等症状,甚至影响脏腑功能,若不及时调理,可能引发进一步的并发症。
根据临床症状表现,中医将中暑症状分为3大类型:
● 暑热证:因暑热伤津,表现为高热、口渴、汗多、疲乏、心烦、尿黄等。
● 暑湿证:暑湿困脾,症见身热不扬、头重、胸闷、恶心、腹胀、食欲不振等。
● 暑厥证:暑邪内陷心包,重症可出现昏厥、抽搐等危急症状。
刮痧为何可以解暑?
刘宗升提到,刮痧是中医外治法之一,通过刮拭皮肤特定部位(如经络、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邪外出之效。刮痧对于中暑的好处在于:
● 祛暑解表:刺激皮肤,开泄毛孔,排出暑邪,常用大椎、风门等穴位。
● 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头痛、胸闷,痧点反映邪气外排。
● 调节阴阳:平衡阴阳,缓解口渴、疲乏,常用合谷、曲池穴。
● 舒缓神志:刮拭大椎、百会,清心醒神,改善心烦、意识不清。
什么时候可以刮痧?
刘宗升建议,刮痧适用于轻中度中暑者,当出现头晕、头痛、口渴、汗多、身热、胸闷、恶心、食欲不振、四肢疲乏无力时,可以自行用刮痧板,或者边缘钝滑的铜钱、瓷匙等器具刮痧,在身体表面某些部位,进行反覆刮刷之动作,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具有清热降暑功能。
但要特别注意,若出现高热不退、意识模糊、癫痫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功能失调重症,则可能是重度中暑情形,应当紧急送医,刮痧仅作为辅助疗法。
刘宗升指出,可顺著常见身体4大部位来进行刮痧:
刮痧常用部位:
● 背部:沿督脉(脊柱中线)及膀胱经(脊柱两侧),从大椎至腰部;调节身体阳气。
● 颈部:大椎穴、风门穴、风池穴;帮助清热解表。
● 上肢:曲池穴、合谷穴;帮助清热生津。
● 胸腹部:中脘穴、膻中穴;缓解胸闷、恶心。
操作方法:
● 准备:选择通风阴凉环境,使用润滑油(如刮痧油或凡士林)减少皮肤摩擦。
● 手法:用刮痧板以45度角沿经络方向单向刮拭,力度适中,至皮肤出现红色或紫色痧点为止。
● 时间:每部位刮拭3~5分钟,全程不超过20分钟。
● 频率:轻症每日1次,连续2~3天;症状缓解后可停止。
刮痧注意事项:
● 刮痧后避免吹风受凉,保持环境舒适。
● 中暑患者需及时补充水分,刮痧后可饮电解水(运动饮料)或绿豆汤。
● 若刮痧后症状加重或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 禁忌症:孕妇、皮肤破损、严重心血管疾病、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禁用刮痧。
刘宗升提醒,避免长时间在高温、潮湿环境中活动,适时到阴凉处休息,保持室内通风,使用风扇或空调降低室温,穿宽松、透气衣物,减少热能积聚。饮食调养上,可多吃绿豆汤、西瓜、苦瓜、莲子等清热解暑食物,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助热生湿。
刘宗升补充,中暑虽是常见病,但若不重视,可能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中医刮痧作为简单有效的辅助疗法,能快速缓解中暑症状,促进身体恢复。然而,刮痧需在正确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操作引发不良反应。日常生活中,注重预防、合理调理,才能远离中暑困扰,享受健康夏日。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