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胸闷、心悸恐是心房颤动 未治疗容易引发中风

(健康医疗网/记者杨艾庭报导)心房颤动常发生在年长者身上,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心房颤动引发中风的机率是正常人的4-5倍。一名6旬男子,平时心律不整忽快忽慢,经检查后发现有心房颤动,平时服用相关药物却没有效果,因此远道前往台北慈济医院就诊,并接受“冷冻消融球囊”治疗,负责主治的台北慈济医院心脏血管科张耀庭医师表示,该名患者进行手术时,当场就发生心房颤动,但在进行冷冻消融球囊治疗时,颤动马上就停止了,且术后出院至今,患者几乎未再发作,手术相当成功。

什么是心房颤动?张耀庭医师表示,心脏分为心房与心室,其中心房决定了心脏的节律与速度,在老化的过程中,心房可能会产生多处异常放电,导致心跳会忽快忽慢、不规则,无法有效收缩,有的患者是持续性的心房颤动,另一种则为阵发性,一下正常、一下不正常,心跳每分钟可从60,飙升到130,甚至更高。

张耀庭医师表示,发作时,有的患者感觉不到症状,由于心房无法将血液完全打出心脏,因此有的人会感到喘、闷,或心跳时快时慢、飘忽不定的感觉,也因此血流可能凝滞形成血栓,易引发中风,若血栓跑到肠胃道,则会出现缺血性肠炎或急性肾动脉梗塞等。此外,年长者以及本身有慢性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都是心房颤动的好发族群。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式多元,张耀庭医师表示,包括生活控制、服药以及手术,以生活面来说,糖尿病或肥胖的患者,最源头的改善方式就是请患者先减重;高血压患者则是妥善控制血压;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则会建议侧睡,或配戴正压呼吸器等。如果发作频率高,且不是靠生活控制就能解决的患者可服用心律不整药物,减缓发作。

此外,张耀庭医师也强调,心房颤动并发症当中,最核心的隐忧是“中风”,会请高中风风险的患者服用抗凝血剂,以防中风发生。倘若服用心律不整药物并无改善,患者可选择以“电气烧灼术”或“冷冻消融球囊术”进行治疗。

张耀庭医师表示,电气烧灼术是利用心导管产生超过温度50-60摄氏度的高温能量将心脏不正常放电的组织破坏,永久性阻断该组织产生异常导电。而随著时代演进,开发出冷冻消融球囊术,将异常放电的组织以-40至-50摄氏度以下低温进行冷冻,使组织冻伤产生冰晶,组织细胞被冰晶破坏引发细胞凋亡,就能阻断异常放电。其中,由于冷冻消融球囊设计上专门针对左心房肺静脉的异常放电,在治疗心房颤动的手术时间会比较短;对比电气烧灼术在治疗区域的心房内皮破坏较小,在动物实验中比较不会形成血栓。

张耀庭医师表示,手术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也还是有可能引发中风,患者要跟主治医生好好讨论,术后务必要积极配合服药。而长远来说,并不是全靠手术、全靠药物就能永保安康,维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运动习惯、体重控制等,才能真正减少心房颤动发生。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

Last modified onWednesday, 30 March 2022 13:58